白沙溪,又名白龙溪,是金华婺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沙畈水库、金兰水库,经琅琊、白龙桥两镇后注入婺江。以溪水白如镜而得名,又以蜿蜒曲折似龙蛇,风吹波浪似白鳞而得名白龙。白沙溪水清沙白是金华一大美景。
白沙溪三十六堰已有1900多年,是一个以引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代堰坝群。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36人韬迹隐退来到辅苍(今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察地形,在沙畈乡的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开启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往后百余年的时光里,卢文台及其部将后人与当地百姓传承了白沙堰的经验,又陆续在白沙溪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上从沙畈堰到中济堰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计36座堰坝的梯级超级群堰。
历代朝廷对卢文台先后7次追封(4次封侯,3次封王)。两岸百姓感念卢文台恩德,亲切地尊称其为“白沙老爷”,并为其塑像建庙,永祀纪念,沿岸供奉的庙宇有百座之多。每年举行的盛大庙会,都是对卢文台治水功德的纪念和颂扬,也是对其治水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白沙志》:“金华之南鄙有白沙堰,三十有六,首衔辅仓尾跨古城,极旱不涸,极潦不溃,灌田不知几千万亩,民用饶足,皆借昭利侯灵贶。侯姓卢,字文台,汉末讨赤眉有功,尝著显迹矣。所居即辅仓,垦田号卢畈,殁而葬焉,遂庙食其地。吴黄武六年三月,大水,庙之香火漂至白沙,遂建庙祀之。赤乌元年,旱,乡民谋开堰引水灌稻,锄畚所及才三十步,巨石晶(疑为“赑”之误)然隐出,役夫敛手,乃祷于侯,一夕大雷雨,空中洶匕(此处“匕”字存疑),若喊声,迨明石已开,三十六堰以次而成。唐僖宗封武威侯,钱氏封保宁侯,宋政和间乃赐庙,号昭利,淳熙封灵贶侯。自汉末至今,千有余年,垂惠显灵,民受其赐。每岁秋,州里及他境之民,扬旂香以千万记,今欲存三佛五侯之遗迹,访得杜伯高碑记,予节略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