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科目命题要求
一、命题理念:初中物理学业考试要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评价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程度。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科学性、教育性、时代性和导向性,有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发展和提高,为评定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二、命题依据: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命题内容不超过《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科学探究的考查形式要灵活多样,加强基本实验技能与探究过程的考查,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内容的考查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发挥不同题型功能,优化试题结构,控制试题难度,促进物理教学。
2012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科目命题要求
一、命题理念:命题力求体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考查,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命题依据: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命题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应用题共四种题型。命题既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试题的实践性;注意在具体情景中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认识,避免机械记忆性试题;注意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试题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增强试题的综合性。
2012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科目命题要求
一、命题理念:题目设计、答题、评价均体现开放性。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特点,一是运用开卷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二是运用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命题依据: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基本依据。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共六部分。要求依据课标,体现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基础性和探究性;适当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题目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试题难易程度适中。
2012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想品德科目命题要求
一、命题理念:一是依据课标,坚持开放性(开放性设计试题、开放性设置答案),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努力巩固新课改成果。二是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性和探究性,重视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结合。
二、命题依据:以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具体内容:一是考查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二是考查2011年国内十大新闻、国际十大新闻,2012年1月至3月的国内外重要时事,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命题要求:一是严格控制客观题比例,加大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例,着重考查主干知识、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是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体现时代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了解中国国情,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国计民生,透视生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三是突出思想性,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彰显人文性,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增强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体现综合性,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四是依据课标,注重“双基”,联系实际,难易适度,考查能力,关注发展。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全面深化新课程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