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褶伪影
当受检物体的尺寸超出FOV的大小,FOV外的组织信号将折叠到图像的另一侧,这种折叠被称为卷褶伪影。
MR信号在图像上的位置取决于信号的相位和频率,信号的相位和频率分别由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梯度场获得。信号的相位和频率具有一定范围,这个范围仅能对FOV内的信号进行空间编码,当FOV外的组织信号融入图像后,将发生相位或频率的错误,把FOV外一侧的组织信号错当成另一侧的组织信号,因而把信号卷褶到对侧,从而形成卷褶伪影。
实际上卷褶伪影可以出现在频率编码方向,也可以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上。由于在频率方向上扩大信号空间定位编码范围,不增加采集时间,目前生产的MRI仪均采用频率方向超范围编码技术,频率编码方向不出现卷褶伪影,因此MR图像上卷褶伪影一般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上。在三维MR成像序列中,由于在层面方向上也采用了相位编码,卷褶伪影也可以出现在层面方向上,表现为第一层外的组织信号卷褶到最后一层的图像中。
卷褶伪影具有以下特点:
(1)由FOV小于受检部位所致,
(2)常出现在相位编码方向上,
(3)表现为FOV外一侧的组织信号卷褶并重叠到图像的另一侧。
避免卷褶伪影的对策有:
(1)增大FOV,使之大于受检部位;
(2)切换频率编码与相位编码的方向,把层面中径线较短的方向设置为相位编码方向。如进行腹部横断面成像时,把前后方向设置为相位编码方向不易出现卷褶伪影;
(3)相位编码方向超范围编码,是指对相位编码方向上超出FOV范围的组织也进行相位编码,不同的MRI仪产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超范围相位编码。
如西门子公司采用的过度采样(over sample)技术,根据被检组织在相位编码方向上超出FOV的多少来决定过度编码的范围,可以1%到100%范围内随意选择,采集时间随所选的范围成比例增加。
如下图:
上图是西门子的相位过采样技术,虚框内的数据也是采集的,只是傅里叶转换的时候只显示实框内的,虚框内会出现卷褶,但是不显示,因此就去卷褶了或者防卷褶了。(相位编码方向是前后方向),下图是参数图,可以看见这个技术参数选项。
GE公司采用去相位卷褶(no phase wrap,NPW)技术,通常用于2个NEX或4个NEX的序列,如果是2个NEX,施加NPW技术后实际上只执行1个NEX,但相位编码范围增大1倍,采集的总相位编码线(MR信号)数目没有改变,因此不增加采集时间;如果是1个NEX的序列则需要增加采集时间,与西门子公司过度采样技术相仿,但过度编码的范围不能随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