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n系

时间:2024-01-03 21:44:17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一、全人类共同的祖母

上一篇讲到,根据线粒体DNA突变的不同,定义为不同的单倍群。又按照单倍群之间的不同关系,绘制成一个系统分化树。这个树最根部位置就是人类的“最近共同祖先(MRCA )”,也称为“线粒体夏娃”,指的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女性祖先,如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是她的后代。

这位女性始祖的发现: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位分子生物学家,对世界各地的147个婴儿胎盘中提取线粒体DNA,分析其序列发现,这些世界各地不同人类都有一位共同的女性祖先,她是大约29万~14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平均估算约20万年前的人类“祖母”。该论文于1987年正式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这就是著名的“线粒体夏娃”说,但在原始论文中没有使用“线粒体夏娃”这个词,同年《科学》杂志上一篇“寻找夏娃”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它。)

“线粒体夏娃”不是说就是人类的第一位女性,也不是她生活时唯一存在的女性,甚至不是当地人口中唯一的女性。只不过在人类经历各种生存挑战中,只有她的后代很幸运地生存至今。和她同时期的其他姐妹,可能因为生儿子比女儿多等原因,一代代地人口逐渐减少,最后继承也中断了。

二、单倍群支系和差别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 Z等来标记。字母的顺序不代表单倍群的亲缘关系,字母顺序与发现时间有关。

基本上的以 L 开头的单倍群都分布于非洲。非洲之外的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几乎都是 N 和 M 两大类型,因为其分支较多,也称 N 系和 M 系。N、M 都源自 L3。

中国99%的女性都属于 N 和 M 两种类型,其中 M 约占55%,N 约占45%。另外也有不到 1%的女性属于L 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中国 L 的来源,是土著抑或是后期移民,小编这里不得而知,但欧洲也有L,比例同样稀少。

纠正误区:

1、M是老亚洲N是新亚洲,实际N似乎比M更古老,N更早在世界各地扩散。考古证据是非常有力的证据,东亚早在4万年前就出现了B 单倍群,属于N系的一个分支。

2、某类单倍群颜值高,某类单倍群颜值低,实际情况呢每个家庭颜值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母亲下,子女颜值都有差别,是遗传 随机,所说该说法不成立。早期人类颜值都不高,生活好人类才进化好,决定人体质的是常染,而常染和单倍群的关系不是互相固定的,第代人常染都会发生重组。

3、某类单倍群是棕种人原配,某类单倍群是矮黑原配。这种说法也毫无根据,在人类未迁徙到东亚之前就已经混居了。另外,父系配偶的类型也不是固定的,早期男性多样性高于现在,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男性的多样性在不断下降。这一现象在亚、欧非常普遍的(非洲相对不那么明显),原始社会男性要外出狩猎,如果遇上不测,妻子或原定的配偶只能转嫁别人。在铁器时代各种战争灾难等,都促成这些因素。

早期制作的图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了,整个系统分化情况只合适从专业网站查询。

三、简单介绍一些单倍群的起源、迁徙、分布情况

1.从非洲开始的迁徙

约20万年前, L诞生在非洲中部的维多利亚湖一带,后来人口增长,四处向外扩散,其中一支向西迁徙进入刚果森林,此地先后产生了L1、L5、L6、L4。之后一些人群从刚果森林向东北方迁徙,走出刚果森林来到了东非一带,此地分化出L3。大约6万年前至8万年前之间,L3越过红海走出非洲来到亚欧大陆。(主流主观是都走红海的线路)

非洲的L母系分布

当现代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后,第一站就是沙特半岛,并在沙特半岛产生了 M 和 N 两个支系。部分人群向北迁徙来到两河流域,另一部分继续越过霍尔木兹海峡,并沿着海岸一路迁移,到达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留在沙特半岛和两河流域的人群,大部分长期在该地区居住,后来有些又返回了非洲,也有些进入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加索。还有些继续迁徙进入中亚、南亚。其中进入中亚的人群又经过哈萨克地区到达东欧,从东欧进入了欧洲内陆,成为最早一批欧洲人。最早进入欧洲的单倍群是N,时间在4.5万年以前。4.5万年以后又的R单倍群到达欧洲,也是从东欧的方向进入。可能这些早期的中亚人群也向东走,来到东亚。欧洲的 M 单倍群是3万多年前才出现,这是从考古证据论证,实际情况可能不止。

下面说说大概的早期迁徙情况吧,最早进入澳洲的单倍群可能是N,时间在5万多年前。最早到达东南亚的单倍群是 M和 N ,约5万多年前。最早进入美洲的单倍群 可能是 D,1.5万年前左右。回流非洲的单倍群包括N 、M。

2.欧洲的母系类型有:

HV, H, V, J, T1, T2, U2, U3, U4, U5, U, K, I, W, X, L, M, N1b等,其中 H 比例最高,平均约占40%。

3.美洲土著类型

美洲的母系情况相对简单,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基本只有A, B, C, D, X 。

4.南亚、东南亚

南亚和东南亚是非洲之外的地区多样性最高的,从5万多年前开始就有N、M存在,如今富集了各个时期的人群,包括古代的中国移民等等,所以多样性很高,详情就不一 一述说。

东亚南主体母系所属的类型,与国内的常见类型是重叠的,如A、N9、R9、F、B、C、D、G这些国内常见的母系也是东南亚人的主体。但东南亚有很多国内不存在的类型,如N7、M68等。

5.中国常见的母系单倍群

N系:N9、Y、A、B、F、R9、R11等。M系:M3、M7、M8、C、Z、M9、E、M10、M11、G、M71、D等。其中 D类型是比例最高的,占20%以上。

(看到字母后面加 *、# 或 ,代表未确定下游位点的类型,如A*、A 或 A#)

N9:比较明确的东北亚起源

国内的N9主要有N9a,和另一个分支Y。N9a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蒙古、东南亚等地。

A :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西伯利亚地区、美洲、东南亚、中亚、东欧,欧洲和西亚较为稀有,中国的A的支系是A5、A7、A8、A11、A13、A14、A15。

B:又分两个较大的支系 B4、B5,集中分布于中国、中亚、中美洲、南美洲(北美较少)、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和除伊朗以外的西亚较为稀有。

F:有四个分支,F1、F2、F3、F4,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另外日、韩、蒙、中亚、南亚有一定比例,西伯利亚较为稀有,欧洲、大洋洲几乎不存在。

R9:又分R9、R9C,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南亚,日、韩、印等地较少。

R11’B6:又分R11和B6,主要中国、东南亚,中亚、日本等地较少。

M3:分布于中国、中亚、南亚、东南亚,中国的支系主要是M3e,也有个别的M3a。

M7:主要的分支M7a、M7b、M7c,分布于中国、日、韩、东南亚等。

M8:主要分布于中国等地。

C:属M8系的一个分支,分布于中国、日、韩、西伯利亚、美洲、东南亚等地。

Z:属M8系的一个分支,分布于中国、日、韩、西伯利亚等地。与其姐妹不同,Z在美洲几乎不存在,西亚、东南亚极少比例。

M9:主要分布于中国特别是西藏,日韩、东南亚也有一定比例。

M10:主要分布于中、日、韩、蒙等地,东南亚较少。

M11:中国、西伯利亚和中亚。

G:主要中国、西伯利亚,东南亚较少。

D:主要分D4、D5、D6三个主要分支,其中D5、D6源自于D5’6,和D4属平级关系。主要分布于中、日、韩、西伯利亚、美洲、东南亚等地。

在世界范围内,数量最多的三大母系单倍群分别为:B、D、H。(大家应该想不到吧)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