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醋溜

时间:2024-01-07 22:50:01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侄女送来醋溜儿面水,说是本想摊熟送来,却想到摊熟后不耐放也不新鲜,再者乡下烧柴费劲儿还污染,就送来了和好的面水。

妻子下班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妻子摊醋溜儿。妻子边摊边说:“看把你馋的,忍着点,马上就好。”

我笑道:“好长时间没吃了,还真的馋这口。”

时辰不大,醋溜儿做得了,女儿端上桌来。看着小盆的醋溜儿,还未动筷子,我的口水就流了出来。吃了一口,口感微酸、筋道、香馥浓郁,果然是传说中的味道,绝非饭店的能比。

醋溜儿是醋粉的通俗叫法,关中西府农家多有酿醋的风俗,几乎家家都酿醋,大家把酿醋不叫酿醋,叫做醋。做醋的工艺早已经深入民间,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向阳山坡上生长着一种荆棘,这是做醋曲的必要原料,把它采摘来用水烫过,和五谷的糟粕搅拌在一起,就成了做醋的麯了,这五谷有大麦,小麦,玉米、豌豆,高粱等等,把这些原料用石碾压的粉碎放进一口大缸里,就可以开始酿醋了。

儿时,常见母亲做醋。每年入冬母亲都要做冬醋(好的冬醋不加任何防腐剂,可以贮存一年之久)。母亲让我帮她把贮存的醋麯用棒槌砸碎,再拌上麸皮、粉碎的玉米、大麦等谷物,压在笸篮,让自行发酵。每天还要多次翻搅,为的是让笸篮周边的糟粕发酵均匀。我常常睡醒一觉,还见母亲在翻搅糟粕。有时天气寒冷,为了让糟粕快点发酵,母亲就把笸篮放在烧热的炕头,自己蜷缩在笸篮一边迷糊一觉。做醋的那几天母亲是没睡过囫囵觉的。正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

糟粕发酵好了,就搭在淋醋瓦瓮开始淋醋。有句俗语形容香:黎明的瞌睡,头淋子醋。黎明的瞌睡肯定香,可头淋子醋没有二淋子醋香。头淋子醋下来很是浑浊,再返回淋一遍,二淋子醋下来,颜色晶莹红亮,味道酸中透香,绝对的上品。每年家里做醋,二淋子醋下来,母亲都盛来让我先尝。我先抿一小口,不急着下咽,眯着眼在嘴里仔细品咂。母亲问我咋样,一脸的期待。我故意半天不说话,让母亲急一急。看到母亲真急了,便抹一把嘴说:“香的没沟子了!”

这时母亲在我头上就打一把:“你这娃没个正行,跟你妈都耍笑哩。”一张脸笑成了菊花,很是有成就感。

母亲做醋的手艺在村里无人能比,对门四婆隔墙二婶本家三嫂…...她们常来找母亲帮他忙做醋。母亲做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让我给她写醋帖,贴在做醋用的笸篮上。醋帖曰:太公本姓姜,每日游四方,有人敬奉咱,包管他醋香。若是糟粕迟迟不发酵不上味,就得再加一道符:姜太公在此,醋速速上味。

说明一声,醋帖和符不是我的原创,是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醋帖和符为何都提到姜太公姜子牙?这是有缘由的。

民间传统,酿醋也要供奉神明,这负责酿醋的神,不是别人,就是《封神榜》里的姜太公姜子牙的夫人马大小姐。

遥想当年,姜子牙离开昆仑山投奔结拜兄弟宋异人,后由宋异人作伐,娶马家庄马员外之女马大小姐为妻,时年姜子牙七十二岁,马大小姐六十八岁。再后姜子牙做生意屡屡赔本,卖笊篱,一天没卖出一个;卖面粉,让惊马踢翻了布袋,又来了一场风,吹得没剩一丁点;卖肉,大热天没人买,那时没冰箱,臭了……一句话,干啥都赔本,喝凉水都塞牙。马大小姐骂他是无用之物,跟他离了婚。再后来,姜子牙助周灭商成就大业,并受元始天尊之命在封神台封神。马大小姐那时已再醮另嫁,得知姜子牙贵为周朝丞相,又羞又愧,自缢而亡,她一缕幽魂飘飘荡荡来到封神台,姜子牙瞧见,讶然叫道:“我的醋瓜婆,你咋来了!”有道是:君子口中无戏言。是时,姜子牙受命封神,他出口就是金言,因此,马大小姐被封为“醋瓜婆”。

民间敬醋神不敬“醋瓜婆”马大小姐,却敬姜子牙是有原因的。一来马大小姐与姜子牙离了婚为世人不齿,二来姜子牙总管诸神,加之又是“醋瓜婆”的前夫,顶头上司加前夫的命令“醋瓜婆”不敢不服从。与其敬“醋瓜婆”还不如敬姜子牙。在酿醋的农家都供奉着姜子牙的神像,香烟袅袅一直伴着晶莹红亮的醋酿造出来。

醋做好了,还要谢醋神。母亲会做一顿辣子面,头一碗毕恭毕敬地献在醋神牌位面前。

还有一种传说:

当年姜子牙分封神位的时,所有的天地神位都分给其他有功的大臣了,最后姜子牙主动向周武王讨了一个“醋坛神”的封号,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功高盖世,更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这样自甘人后,表明了自己已胸无大志,于是避免了周武王对自己的猜疑,也算是功成身退。

如今关中民间娶媳妇、盖房等大事都要打“醋坛神”(敬神活动),由此可见“醋坛神”的地位在诸神之上。

闲话说过,再说醋溜儿的做法。

醋溜儿是酿醋工艺的副产品,淋罢醋,把醋糟进行过滤,剩下有淀粉的部分,再掺入麦面,和成很稀的面糊,即面水,倒入铁制的箩里,隔水蒸熟。其操作程序与凉皮十分相似。待凉后用刀切成细条状,佐以精盐、蒜姜沫、油泼辣椒、蒜苗丝,如果喜食味酸者,再加一点醋,就成了具有特色的西府醋溜儿,其口感微酸,香馥浓郁,吃了以后,胃口大开。

以前在乡下老家,每到冬季母亲做醋,醋溜儿就成为家里一道难得的美食。现在在饭馆也能吃到醋溜儿,可完全不是传说中的味道,就那色泽看着就不地道,令人心生疑虑,不敢下箸。如今老家的土地都流转了,不再种粮食了,因此也没人做醋了,老祖宗留下的做醋手艺也在悄然消失。没想到侄女还做醋,她的手艺可是家传的,很地道。侄女还记着我爱吃这一口,送来了醋溜儿面水,让我不仅一享口福,且勾起了对往事的记忆,也有了这篇随笔。

贺绪林:男,陕西杨凌人,生于1953年。弱冠之年(21岁)受伤致残,不甘坐以待毙,遂与文学结缘,捉笔涂鸦。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发表280万余字,多次获各类文学奖项,出版有长篇小说《昨夜风雨》《关中匪事》(已拍成30集电视连续剧,反响广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凌示范区作协主席。

作者:笔名踏雪闻香 真名 韩静 陕西咸阳武功5702人 博客:[email protected].喜欢在各大论坛,网站发表文章,写一些散文,小说,诗歌,微剧本等。像红袖,中文网,四季歌文学社区,新浪网,西部文学,风起,江山文学,陕西论坛,西部作家网,天涯,中华社区,中国散文网,散文在线等,都留有作者的笔墨。还和安徽影视剧公司和曲江影视公司有过影视剧洽谈。

作者所写的散文,小说,诗歌,曾刊登于纸媒《杨凌文苑》,《四季文学》《作家选刊》,《红袖文摘》,《京民文苑》上,还有许多文章,发表在论坛,网站电子杂志刊物上和微信平台里,得过许多奖项。

2015年获得了首届国际城市诗人“优秀奖”,“最佳人气奖”,莲花杯“新人奖”等殊荣.作者的散文《南门外的灯光》获得了当代文艺名家名作“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金榜集》。2016年参加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散文《凤县记忆》获得了金奖。2016散文《漆水河之恋》在"秋韵杨凌"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等。

用唯美装饰家园,用文字表达美好,用真情描写世界。

微信号:558609966

微信平台:记忆旅行

二维码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