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号,85岁的菲华大班郑少坚因患胰腺癌而离世。
他前脚刚走,后脚家族就因一份遗嘱闹翻了天。
这份多达三页的遗嘱明确,将其财产留给中国籍妻子,公司留给两个中国籍儿子,丝毫不提在菲律宾的妻儿,仿佛他们从没出现在郑少坚的世界里。
因而,在郑少坚去世不满一个月,在菲律宾的女儿拖着82岁的母亲来到中国,讨个说法。
郑少坚的中国妻子Mary为了服众,向马卡迪地区初审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遗嘱进行检验,并向法院申明Anthony和Margret不是“合法”子女,而她的儿子郑康权、郑康为才是郑少坚名正言顺的骨肉。
双方各执一词,争个你死我活,依然没有争出胜负。
而他们如此拼命,并不是为了证明那份亲情,只是为了证实自己有资格瓜分郑少坚死后的财产。
然而,他们不知道,郑少坚如今留下来的财产,也是靠他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
他的父亲郑崇仰死后也没有将财产留给他,而是留给了他在菲律宾的妻儿。
他没有任何抱怨,他从小就知道,凡事靠自己去争取,别依赖别人,是自己的,别人永远抢不走。
1933年,郑少坚出生在福建省永春仙夹镇夹漈村。
出生的他,睁开眼看到的是母亲,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早在他出生之前,父亲郑崇仰为了赚钱养家,便到菲律宾做生意,依靠进出口生意大赚一笔。
但后来,战争爆发,战火纷飞,郑崇仰与远在中国的母子失去了联系。
久而久之,他以为他们孤儿寡母的,很难活下去,估计已经不在人世了,于是他安心地在菲律宾重组家庭,儿女双全。
到了郑少坚八岁时,郑崇仰意外得知他们母子还在世,就将郑少坚接来菲律宾,让他跟着自己生活。
(年轻时的郑少坚)
郑少坚以为一家三口终于要团聚了,然而母亲却让郑少坚一个人去,她想留在老家,母亲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到了你爸的家,不要耍小性子,乖乖听话”。
在踏上前往菲律宾马尼拉的商船上,郑少坚非常开心,这是八年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既激动又紧张。
然而,到了菲律宾后郑少坚才知道,父亲的家真的只是父亲的家,不是他的家。
父亲早已组建了家庭,生了孩子,郑少坚想回去找母亲,可郑崇仰不同意。
虽然,父亲想要久别重逢的亲生骨肉留在身边,跟自己生活,可父亲的新家人可不乐意。
郑崇仰新娶的妻子总觉得,郑少坚是老家的原配派来搅和他们家庭的,对他百般刁难。
在这里,郑少坚非但没有感觉到家的温暖,反而感受到寄人篱下的痛苦,他心里盘算着早日实现经济独立,离开这个家。
就这样,郑少坚在这个家待了10年,期间他一边上学,一边偷偷打工赚钱。
1951年,菲律宾开始鼓励工业化,郑崇仰想趁机转战实业,开一家纺织厂,可慢了一步,市场很快就饱和了。
就在郑崇仰发愁时,郑少坚开口了:“我和几个朋友到香港去参观,无意间发现面粉厂的生意很红火。”
在郑少坚看来,面粉可以说是老百姓必需品,需求大,怎么样都不会亏,开一家面粉厂前景比纺织厂好。
郑少坚这番话点醒了郑崇仰,郑崇仰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这么有想法。
再加上前些天,妻子老在自己耳边唠叨,郑少坚都18岁了,该学会独立生活了,郑崇仰便想着,让郑少坚去试试看。
为了让郑少坚心无旁骛去开办面粉厂,郑崇仰提供初始资金,并答应赚钱后九一分,他九郑少坚一。
“当时家里没有一个人懂工业。中国有句话,指鹿为马,在外人看来我连鹿都不是,我只是一条小狗,但小狗也要大声叫。”郑少坚风趣地形容自己为小狗。
郑崇仰投资90万美元,郑少坚掏出自己全部积蓄10万美元,加起来共100万,建立面粉厂。
事情进展得顺利,可到工程末尾出现了问题,资金预算不够,还有20%还没完工。
郑少坚到处借钱,可当时菲律宾银行都讲求信用贷款,他们需要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还款能力,才能考虑是否借钱。
而他们哪相信一个18岁的小孩能做成什么大事?即使郑少坚磨破嘴皮子,银行也不答应借钱给他。
最后,终于在一家国有银行贷到30万美元,面粉厂才得以顺利完工。
两年内,郑少坚就将130万美元赚了回来。
到了1960年,郑少坚已经赚到了7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00万,面粉厂市场份额占到20%,生意红火。
面粉厂生意越来越红火,郑少坚想要脱离这个家的冲动越来越大。
虽然面粉厂在他手中做起来的,但说到底它还是父亲的,不是他的。
建立面粉厂的经历,让他萌生了新的念头:建一家银行。
“办面粉厂的过程中,几个银行不肯借给我钱时,我就想,银行业可以说是万商之商,做什么生意都离不开它。所以,面粉厂一进入正轨,我就开始做这个梦了”。
如今面粉厂已走上正轨,郑少坚觉得是时候追逐自己的梦想了,他辞掉了面粉厂厂长的职务,与父亲商量借他钱创业。
然而,这个决定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郑崇仰反对的是他放弃面粉厂,小妈反对的是他拿着自己丈夫的钱创业。
郑少坚退一步,同意放弃面粉厂的股权,也不要跟父亲分红,面粉厂所有的利益全给郑崇仰,至于钱的问题,郑少坚提议父亲借给他一半的资金,利息照算,另外一半资金自己筹措。
郑少坚这样建议,才打消了家人的忧虑,同意他创业。
1960年,郑少坚跟父亲借了100万,又自己贷款了100万,如愿拥有自己的第一家银行“首都银行”,两年后正式营业。
在此期间,郑少坚认识了Lourdes deLara,与她结婚,并生下了女孩MargretTy Cham。
银行刚开业,客人还没来,困难先来了。当时菲律宾不允许中国人办银行,因而这个银行就不能挂在郑少坚的头上。
当不了董事长,郑少坚给自己安排了个秘书的职位,脚踏实地地干起实事来。
“秘不秘书都无所谓,因为董事长都要听我这个秘书的。”
银行刚起步,没有任何名气,郑少坚想着找本地的老银行合作,可人家瞧不起他个中国人,冷眼嘲笑他。
求人不如求己,郑少坚靠自己努力,降低银行门槛,几乎谁来都可以办理贷款。
他还完善银行服务,开设不同窗口,让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错开排队,节省他们时间。
由于郑少坚的银行秉承着“为普通人办实事”,没有摆架子,因而首都银行很快为大众所喜欢。
第二年,银行收入接近100亿,郑少坚乐得合不拢嘴。
菲律宾银行比较保守,他们不敢随意开设分行,但郑少坚一进军银行行业,便连开三家分行,狠狠地赚了一笔。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都银行已是菲律宾最大银行金融集团,也是东南亚最大金融财团之一。
以银行为中心,郑少坚开始谋划他的帝国大厦,他逐渐涉猎地产、汽车制造、旅游等多种领域,一砖一瓦砌成金碧辉煌的郑氏帝国。
赚到了钱,他将钱如数还给父亲,离开了父亲的家,还给小妈一些钱,当作是这十年来的住宿费。
实现了经济独立,在自己的房子里,躺在自己买的床上,郑少坚第一次感觉到了快乐。
这是他在父亲家从未感受到的。
在菲律宾基础夯实后,55岁的郑少坚回到中国,此时的老母亲已经年过七旬。
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国内的年轻人纷纷下海经商,而郑少坚也惊觉,中国变化如此大,与四十年前他离开时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郑少坚开始规划着进军中国市场,1992年郑少坚在中国与菲律宾政府就银行问题达成协定后,在上海开设了分行,这是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行的菲律宾银行。
两年后,郑少坚又在北京开了中国第二家分行。
除了开分行之外,郑少坚还陆续投资中国房地产业,金额加起来高达100亿。
2000年开始,郑少坚逐步放权给两个儿子,带着两个儿子进入公司。
对于孩子的教育,郑少坚非常严格。别人的童年是小人书、玩耍打闹,而郑少坚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本本经济书籍,历史文化书籍,摞起来比七八岁的他们还高。
“我的孩子们必须很早上班,必须努力工作。为了家族下一代能够成功,你必须有所牺牲。如果年轻人太过于享受生活,他们就不会成功。”
也许是年幼时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郑少坚常与孩子们说,“要懂得早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别老想着靠别人”。
小时候,郑少坚的父亲郑崇仰算得上有钱人,可郑少坚并没有想着留下来,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瓜分财产,他只想着创业,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司。
同时,他也告诉孩子,不能只靠自己,要懂得借力打球。
有人问郑少坚,最擅长做什么事?他回答:“收买人心”。
他主要收买两类人:一是有背景有关系的人,二是专业能力过硬的人。
当然,如果能够二者结合,郑少坚更是求之不得。
遇到走不通的路,派那些有背景的手下去疏通就好,碰上解决不了的麻烦,叫专业人士试试看就行,基本上无须郑少坚操心,他只需要把握大方向,统筹推进工作就可以了。
他认为,“什么人能做什么事”比“什么人该做什么事”更重要,将人用在实处,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当年,中央银行行长退休时已经60岁了,郑少坚三次邀请他出山,让他来自家银行担任行长。
但这项决定遭到手下的反对,“年纪那么大,还能做得动吗?”
郑少坚笑着说:“就算他不行,他背后的人肯定行”。
在别人看到他的年纪时,郑少坚看到的是他背后的人脉关系。
靠着这套异于常人的思维,郑少坚在2014年身价达到37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236亿。
虽说赚到了这么多钱,但郑少坚可不是个工作狂。
对他来说,工作和休息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该工作时就工作,该休息时就休息。
读书时期,他就特别喜欢游泳,心情不好就去游泳,躲在水里疏解压力。
参加过游泳比赛,却从来没有赢过,他自嘲地形容自己是“常败将军”,虽然经常失败,但还算是条汉子。
他认为自己是海外华侨中最会享受的人。他住豪宅,坐名车,收藏名画。
他收藏名画已经40多年了,在香港的豪宅里存放着他40万幅名画,大概花费20亿。
遇到烦心事,他总会坐在书房里,一张张翻看,暂时让自己脱离现实世界。
偶尔遇到行家,他也会忍痛割爱,拿出来跟别人名画换名画。
他很少买衣服,一套西装穿了20年,当然不是因为他节省,而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的身材20年来如一。
素爱健身的他,最后还是被疾病缠身。
2018年11月23号,85岁的郑少坚因病去世,留下一份遗嘱,此前福布斯菲律宾富豪榜发布,他以身价179亿排名第9。
就是这份遗嘱,揭开了郑少坚的另外一面。
妻子Mary一直以为郑少坚早已与菲律宾的妻子离婚,自己才是他的原配,因而安心地为他生下两个儿子。
然而在他去世不到一个月,他的菲籍妻子找上门,还带来了一对儿女,声称他们并没有离婚。
郑少坚的遗嘱里声明,名下财产全部留给妻子Mary,公司留给两个儿子,而丝毫没提及远在菲律宾等他回家的妻儿。
两个妻子不仅争财产,还争名分,她们都想证明自己才是郑少坚的“合法”妻子。
据资料显示,1961年郑少坚与Lourdes 结为夫妻。
而菲律宾80%的人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关于婚姻信奉的原则是“一夫一妻”和“永不离弃”,因而在菲律宾“离婚”是一件奢侈的事儿。
所以,Lourdes认为,她与郑少坚的婚姻关系还存在,她才是他的原配妻子。
早在2017年,郑少坚菲籍女儿Margaret 被指生活“不检点”,还参与“不合规可疑”金融交易,使得郑少坚公司损失2.59亿。
因而,郑少坚公开声明:郑氏家族或旗下公司不再承认MargretTy 参与的任何交易。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郑少坚撇清了自己与MargretTy的父女关系。
直到现在,双方还在争执不下,郑少坚恐怕从未想过他竟以这样的身份继续活在家人们的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