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民族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一、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民族共同语、标准语和一个人的母语方言之间,并不存在着势不两立、水火不融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因为标准语和母语都应该有它们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和使用范围,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比如,普通话是通用语言,是工作语言,是公务语言,是教学语言,是校园语言;而方言则是家庭语言,二者并不冲突。
我们在普及推广普通话,强调民族共同语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方言;而是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现在,我国已正式将包括语言在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了中央财政预算文化保护项目,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开展此项工作。在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将会受到保护,多语言的和谐统一、规范发展将会得到持续的政策支持。
在一些城市里,很可能在一个家庭之内,老一代说的是方言;第二代在家里说方言,到外面说普通话;第三代就根本不会说或者说不好原来的“家乡话”。尽管方言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但还是会长期存在的。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方言是为某一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的,这种情况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不需要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排斥方言,事实上这样做也行不通。
在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上,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并在一定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另一方面,承认方言在一定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但应看到,使用方言的范围有所缩小,这也是正常的趋势。
二沧州方言结构
沧州,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距首都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221公里。沧州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
沧州的文化结构多样,沧州有四个方言区,南部东部属汉语官话系统次鲁方言区,中部是本土方言区,北部属天津次方言区,西部则属华北官话系统冀中土话群.而青县、黄骅、任丘等地便属于北部地区。
为什么人们爱把沧州方言归为天津次方言区。首先地域是一个原因。沧州北部离天津比较近,两地往来比较密切,人们的交流多了,语言上也自然就受到天津方言的影响。
从历史上讲,明永乐二年天津筑城设左卫右卫管辖武清河间沧州静海等地。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升格天津府,辖至静海、青县、沧州、盐山、南皮、宁津、庆云诸县。由于天津曾经管理过沧州,某些地区的方言接近天津方言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文化方面讲,涉及天津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如《大清炮队》、《神鞭》、《老少爷们上法场》、《杨光的快乐生活》、《没事偷着乐》等。由于地域关系,在这些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沧州文化的影子,有很大一部分角色都是操着天津方言。在加上天津很多区县,如大港、塘沽、津南等地,与沧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无疑更有利于沧州地区的人们熟悉并且学习天津方言。哪怕是现如今的相声恐怕对你、对我或者大多数人而言也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吧。
我们如果细分析沧州的四个方言区,可以知道沧州形态不尽相同的文化板块。一条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既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文化的传输带,使沧州的地缘文化较早接受了先进文化的浸染,同时,海洋文化与内陆平原文化的融合、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交汇,更形成了沧州人文性格中最突出的因素。
三、沧州方言的特点
沧州与北京、天津相距不过一、二百公里,但与二者在语音上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沧州话的主要特点是: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平声清音声母字今读阴平,浊音声母字今读阳平;古上声清音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读上声;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今读去声;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沧州话和北京官话的主要差别在于古入声清音声母字的今调类和今四声的调值。
四、沧州方言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
我们研究城市文化,当然应重视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相当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就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分野来说——以西安、咸阳为代表的秦文化,以洛阳、开封为代表的河洛文化,以保定、邯郸为代表的燕赵文化,以济南、临淄、曲阜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以南京、苏州、杭州、绍兴为代表的吴越文化,以武汉、长沙、岳阳、荆州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巴蜀文化,以福州、泉州、漳州为代表的闽台文化,以广州、雷州、琼山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以梅州、赣州、长汀为代表的客家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既各不相同,又交相辉映,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璀璨多彩。
地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其典型的外在特征就是方言。沧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文化特征更侧重于码头文化,码头文化与地方方言更是相辅相成的。
沧州人讲“精气神儿”,沧州人骂人是“死犟”,全都是江湖码头遗风。当然沧州各县市在方言上有时会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不大,既相互适应,又恪守自己的生活方式,沧州人办事讲“混个热闹”,把钱挣到手是“真格的”。沧州人讲最后目的,不注重过程,只要“大面儿”上过得去,没有那么多规矩板眼。
沧州是武术之乡、杂技之乡,是水浒里林冲发配的地方。“蒙得儿密”、“缩和乐”、“二虎”、“夜了个”、“后轰(houy-hong)”、“解手”、“喝命”、“营生儿(yingw-shengv)”、“行子(hangw-ziv)”等富于沧州地域色彩的方言词语,都是江湖码头文化的产物。研究某一城市的方言,不能忽视对其地域文化的宏观研究和总体把握。割裂了地域文化的滋养、孤立而刻板地研究方言,其后果只能获取一些枯萎褪色的植物标本。不仅遏止了民俗语言蓬勃向上的生机;而且对方言或民俗语言的性质、生成、源流、传承和变异的机制和规律,难以作出科学的解释。
沧州方言语言有时是很有表现力的,用得好了就能使你的语言,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沧州下辖十八个县市区,各地的方言有所不同,今天找出几句来分析一下看有没有道理啊.沧州的方言大体上可以分三大块,沧州按地域分可以分为东四县,西四县,南四县, 沧县和沧州市区以及青县可以化为东四县的语言范围.东四县包括黄骅, 盐山, 海兴, 孟村. 南四县包括吴桥,东光,南皮,泊头.西四县包括任丘,河间,献县,肃宁.我今天要讲的是这三个区域的语言的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地方的人们的语言习惯和其他的什么来的.现代汉语里表程度的副词主要有“很”和“太”了, 但这是普通话的说法,在沧州,三个区域的人们表达程度时所用的词是不同的.东四县一般形容一个东西,一个人,一件事好,很好时,一般都用一个"老"字代表其程度之深.譬如评价,赞扬某人好时,一般会说"这人老好了,"说天热时就说"老热了."西四县就不这样说,他们形容,赞扬一个人好时这样说:"忒好啊!"这里的"忒"就是个程度副词,在古典小说里偶有见到.还有的西四县的人们的语言更具有方言色彩了,譬如说"格勒好了" 等等,这里的"格勒"是程度副词,我也不知所选字是不是准确,就算是音译 了吧!南四县的表达方式就更有表现力了,他们如果是称赞一个人好的话,一般就是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活好死”.这样的表达就把这好的程度大大提升了,因为在“好”两边各用 了一个绝对反义词“活”和“死”来表达程度的极端.类似的用法还很多了, 像形容天热就说“活热死”,形容好吃时就说“活好吃死”,形容一个人漂亮就说“活好看死”。我老家是黄骅市的,对老家的语言还是很熟悉的,每次见到外地人听说我是黄骅人,就要来上一句“老好了”来表示亲切,也表示对我的家乡的了解,无形中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因为乡音还是很能维系人们的关系和感情的啊。
沧州人说话爱用“老”字,意思是非常,但不绝对.比如“老头”一词,你想多大岁数叫老呢?在农村五十岁左右的就被称之为老头了,但八九十岁的还可以称之为老头,所以虽说用了一个老字,但里面的自由裁量权很大,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五、有音无字的沧州方言
活跃在口头上的常州方言词语,俚俗而生动。但其中有一部分词儿,有音无字,难以书写。例如:“嫌shún”“添shún”的shún;“谁愿意dán(搭理)他”的dán;“对孩子太shèng(溺爱)”的shèng等,这些单音节的词儿,都找不到确切的汉字来书写。说这类词儿“有音无字”,是统而言之,确切地说应是“没有确定的字”。再如:冻得直打dēidei(哆嗦);真huòhuo(糟蹋)人等。这些叠音方言词儿,你可以写成“得得、祸祸”,至于写得对不对,为什么这样写,究竟该如何写,见仁见智,令人犯难。
方言口语词一旦写成文字,就会出现若干个不同的词形,例如口语词“显摆”,在作家笔下先后被写成“显白、显陪、显配、显派、显排”等。这类词语,口头有定音,书写没定字;说时挺溜乎,写时却犯难。这种现象很值得语言学界同仁进一步探研。
口耳相传的方言词语,很难登上一般词典的殿堂,但它却不时迈进书面语领地。“我手写我口”,看似颇寻常,写来却难办。因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人们只好因声觅字,各行其是,形成一词多形的状况,确实是不得已的事。但必须指出:异形词的大量出现,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其后果只能给汉语词汇规范工作增添麻烦。沧州口音、土语是由于历史上地区隔绝、封闭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常州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俚语中表意准确、生动的一部分,则会被有选择地汇入普通话之中。
方言是我国语言文化花园中的一只奇葩,在语言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具有顽强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词汇方面,地方话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十分丰富,它生动形象、含蓄质朴、感情深厚、贴近生活、幽默诙谐,成为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力工具。在构筑地域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附: 部分沧州方言
白俩----(bailia):阿拉伯语的音译,回族宗教用语,指灾难.沧州话经常特指比较二虎的人,如"这小子忒二虎了,白俩一个。
揍吗齐---(zoumaqi)---:干什么去?同理,揍吗就是干吗的意思
倒灶---(daovzao)---指倒霉的事情,也可用以指倒霉的人,如“倒灶柿子”,带有贬义,原意详情及演变待考证,(如果说倒灶还能理解的话,倒灶柿子就实在让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晌午离儿(shangwuli-er):大概是指中午的意思。还有说“头晌午”、“过晌午”、“大晌午离儿”的。
无常(wuchang):指死了,去世了。如:某某无常了,我累的快要无常了。
且给 (qiegei):意思有埋怨、嘲笑等。通常是对某人所做某事表示不满,如“我买便宜货上当了,他老是且给我”。
作死:(zuosi):找死,胡作非为。通常是骂人的话。
蒙得儿密:(men de er –mi ):指睡觉、休息。
缩和乐:(suo he –le )指人窝囊、没能力。如某人平常嘴上挺牛,遇上真事就“缩和乐”了。
二虎:(er –hu ):指人很愣,做事欠考虑欠妥当。
夜了个(ye –le –ge ):昨天。
后轰(hou -hong):晚上。
解手:上厕所。
喝命(he -ming):拼命,玩命。如你要是骗我我就跟你喝命!
营生儿(ying –sheng ):东西的意思。某某不是个营生儿!
行子(hang –zi ):贬意,多形容某人不好。如:这行子,
顺(音shun ):有诅咒的意思,如“别再这儿顺我了”“别在这儿顺人了”。
户愣(hu leng)—— 骗人。
借骂(jie ma )——这是什么。
包圆儿:全部。
腻味:让人不舒服;无聊等。例:一个人越呆越腻味;这个事办得让人腻味。
堵心:心里不舒服。
心术:心重,心眼多、易多心。例:某某很心术。
疙营:让人听着、看着不舒服的感觉,例:看着脏东西让人疙营。
总着(zongzhe):怎么了。
丫(2声):让人恶心腻歪。
垫吧垫吧:一般指用简单的食物吃少半饱。
吊猴:多指孩子不听话。
磨叽:磨蹭、不爽快。
大哥们儿[da哥们]?(注:重音在前)?对成年男性的称呼,没有贬义,但也没有“你老”、“大白(叔叔)”的尊意,用此语者多为沧州土著居民,使得听者自警。
讨嫌:多手多脚。
板僧:整齐、端正、漂亮。
你老(ni lao)--对长辈人的尊称。
嗯那:是、对的意思。
倒下:在农村多指产妇生孩子了。
过去了:指人去世了。
故求(gu1-qiu):晃动。例:“你别老故求了,伤口又要疼了”。
嬉么 xi mo):撒娇、纠缠。一般是指小孩子或者小动物亲近人。格几(ge ji):整洁、漂亮。例:人家那小屋拾掇的真格几。
下三滥:(北方方言常用)不务正业的人。
粘年糕:(zhan nian gao):形容人不爽利。例:这个人真粘,说话粘年糕。
背静:(bei jing)地方偏僻、清静。如:这个地方可真背静。
次毛:人不好,让人不满意的。如:这个人很次毛。
彰(zhang :跌倒,彰个子=摔跟斗。
打不住:不止.例:这东西卖1000?1200都打不住。
爷爷(yeYE)儿:太阳。
唆啦:舔一舔、尝一尝的意思
叶了盖:脑门儿。
格勒拜:膝盖。
出里(chu li ),一般指滑行。例如:下雪了,一出里一个个子。
洋沟: 下水道。
洋沟眼子:下水道口。
燕巴虎子:蝙蝠。
舍呼柳子:壁虎。
牙碜:指吃的东西里面有沙子等异物。
寒碜:丢人、难看。
孬心:恶心、想呕吐。
搬秋:指吃正餐之前的吃零食。
匀贴:指妥贴。
赏悦:指吃饭吃得很舒服。
念三音:有指桑骂槐的意思。
敲边鼓:起哄。
找邪闲:找碴,找别扭。如:你别没事光在家里找邪闲。
着三不着两:指人办事没头绪。
着实不当:意与上接近。
倚能:指显摆、出风头。如:这个人就爱显倚能。
闹( nao):因为某种味道极端而发腻,多指甜味、肥肉造成的感觉。如:不爱吃月饼,甜得发闹。
洋火:火柴。
铁驴:一种大自行车,现已基本绝迹。
电驴子:指摩托车。
灯棍儿:指日光灯。
电把子:指手电筒。
电匣子:指收音机。
大喇叭:指村上的有线广播。
铁锨:铁锹。
锒不凿子:锤子。
干地:指馒头、包子等主食。如蒸干地。
稀地:指汤类。如喝稀地。
条子:指凉面。如压条子。
干饭:指米饭。如蒸干饭。
我的丫唉:叹词,我的妈唉!
转籽莲:向日葵。
曲善:蚯蚓。
米央:蚂蚁。
废物点心:无用之人。
早沁:早晨。
仁果、长果:花生。
自个儿:自己。
拉拉蛄:蝼蛄。
拉破头(la):指耍无赖。
见前儿(jianqianer):指奉承、拍马屁。如:看到当官的他就想见前儿。
是非:( sifei)指某人不好交往,事儿多,不好惹。形容词。
钢崩子:指硬币类的人民币。
毛票儿:指纸质的角币。
气炉子:指液化气灶。
锅叉子:农村大铁锅里面用来支撑箅子的东西,多为木制。
炊帚:刷锅工具,多为草制。
果子:指油条。
浆子:指豆浆。
火轮儿:指玉米面、高梁面的干粮。
火烧:指烧饼。
盒子:馅饼。
饼子:玉米面的干粮,一般贴在铁锅里蒸制。
咸食:一种用瓜类和面摊制的薄饼。
咸饭:用小米、大米煮制的可荤可素的半干饭。
熬菜(音nao):炒菜。
干粉:指淀粉做的粉条。
棒子面:玉米面。
渣子:粗玉米面。
江米:糯米。
齐眉穗儿( qi mo sui):刘海儿,额前的短发。
挺脱(ting -tuo):指物什看起来结实有力。如:这辆自行车看起来很挺脱。
公母两:指两口子。
连襟儿:亦可说“连腿儿”、“一担挑”指姐姐的丈夫与妹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
火柿子:西红柿。
腚蛋子:屁股。
斜斜:哈喇子。
浮皮:头皮屑。
划檩子:擦的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