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君:
怎么样才能做到在硕士期间发表36篇论文,而且其中26篇是CSSCI期刊?能够发表一篇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篇文章的主人翁就做到了,很多人简直算不出来他的时间安排,两年36篇,怎么可能呢?因此他成为很多人眼中“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天下为菊,本名叫汤二子,之后他在大连理工读了两年半博士,却因“专业不适合”而忍痛放弃了这所985高校的名牌专业,退学并重新规划新的人生。2015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加盟南审。下面是南审的一篇采访,让我们一窥天下为菊的学术历程和人生感悟。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nau_1983)
本文获授权转载。
很多人简直算不出来他的时间安排,两年36篇,怎么可能呢?“这家伙会九阳神功吧?”
异于常人的收获,常常源于异于常人的努力。 一篇论文写成,往往要用数倍的时间,在心中筹谋勾画。直到框架已成、雏形初现,扎进去一气呵成。“无形的过程远远超过有形。” 这种“筹谋勾画”,其实特别让人疲惫。汤二子说,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话都不想说。可那些论文数据还非要往梦里钻,挡都挡不住。他的案头,还会放几本散文或者诗集,冰心啊徐志摩啊,科研累了的时候就翻一翻——高中的时候,他也是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小散文的文艺小青年呢。
“课堂,是我在漫漫科研中不曾感受过的乐趣”各位学术朋友们:
您们好,今天拿到了《国际贸易问题》第九期杂志,这是我自己写的第一篇C刊,2月份录用,9月份发表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特别是前几天大家对我的质疑,我觉得大家的批评与指导对我的成长与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在此,我写一些论文写作的拙见,只是我自己写作论文时的一些感想而已。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计量的世界,当然,没有计量的论文,包含了前沿与创新的思想,也可以发表的,如《经济学动态》、《外国经济与管理》以及《经济纵横》等杂志,基本上都是文字性的。但是,专注以及重视计量的杂志还是多的,国内的四大中有两个(《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大量的刊发纯计量的论文,《季刊》和《世界经济》虽然重视模型,但是,计量也是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总之,这些牛刊给其它期刊带来了风向标,就是计量世界的建立!
其实,计量的流行也是有好处的。把写论文当做是一种快乐的时候只有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人为了生存而投身到论文的写作中,评职称、赶毕业以及求入学等因素激发了我们去创作。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在有一定数量后,才能真正把论文写作当做是人生一部分,当做是一种快乐!而求论文数量,计量就是一个好方式。只要我们有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很快的写出一篇论文那是有希望的。
尽管有些人质疑,但我依然会说,我是在一周内完成一篇论文,而且任何两篇论文之间的行文结构绝对是不同,相似度也绝不会超过10%。我也绝不会做那些复制与粘贴的傻事!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写出论文,是因为我自我感觉我的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我一个上午完成引言,一个下午完成文献综述,一天完成一个模型,两天处理数据以及做计量结果。说实话,我用的是微观数据,面板是刚学会,以前写的都是用截面数据,所以数据处理以及计量工作就很快。我用的计量模型都是多元线性回归,但是我慢慢地在改进自己的计量工作,力求让自己的计量结论更为可信。
计量,技术的复杂的确能够让人对你的论文有一种崇拜之情,但是我始终觉得,计量真正的精华是如何让自己得出的结论更为可信。如果能够得出一致性的估计量,为何多做工作呢!但是,我过去写的论文,计量做得的确很差,那些解释变量真是在乱引,这些都是在慢慢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认识与改进。
我每一篇论文用的是同一个数据库,这大大减少了我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处理的时间。拥有一个数据库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要把计量看做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认为单纯的做计量而会被鄙视。在目前国内的大环境下,计量成为自己论文写作的必须,让自己符合这个趋势,利用这个趋势,成功的写出计量论文,达到自己的理想。
当然,在计量文章中,引入一个模型也是必须地,最好是在计量前加上一个对论文结论有意义的数理模型!这样的模型可以从很多种途径得到,诚然,自己创新一个模型,既耗费时间,又耗费体力,而且风险很大,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对现有同一方面的模型进行扩展,但是要有实质性的扩展,不能直接抄袭的。真正弄模型的解决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到论文数量可以保底的时候在着手吧。
总之,用一个经过自己扩展的数理模型,拥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做出尽量令人可信的计量,这样,论文的水平达到C刊的程度已经不远了。
关于投稿经验,我反对一稿多投,更反对一稿多发。但是,我有一个原则,我喜欢打电话咨询审稿结果,及时了解审稿信息,一旦得知稿件没有被录用,立即选择改投,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自己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还有,只要期刊达到了自己的审稿时限,我也会立即改投。因为我们投稿人虽然属于弱势群体,但也不能太被人认为是弱势了。
寻找一个符合刊物风味进行投稿也是必须的!有些期刊就是喜欢长文,但也有期刊喜欢短文,如《国际经贸探索》,如果论文达到了12页以上,可能就要悲剧了,《世界经济研究》就提出论文字数在8000字以下,希望不要论文字数卡住了自己。
还有,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编辑每天收到的稿子不下十篇,他们是决定你稿子的关键人物,即使再认真的编辑,也会被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而感到枯燥,他们对稿子的第一印象我觉得太关键了。所以稿件排版一定要多花费些功夫,任何人拿到两分同样地稿子,一份排版工整、另一份乱糟糟的,绝对对审稿结果有影响的!被要让自己的稿子倒在了第一个大关,而大部分稿子其实就是倒在了第一关。
说到稿件字数,我还想说几句,我觉得论文不要太短。想想看,整个5000字5页左右的论文,编辑拿在手里是什么感觉,我觉得应该会有一种颤颤抖抖的感觉吧!最好将自己的论文字数达到8000字以上。我写的每一篇,字数都在12000左右,有三篇达到了16000。
就总结这么多,希望该论坛多一些经验交流。
谢谢各位学术朋友!
什么样的论文不是垃圾文章!我经常在想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才有用?这么多垃圾文章(当然我自己的文章基本都可归为垃圾)到底有没有用?其实,从个体来说科研应该要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的实现有两方面:其一是文章发表所产生的收益;其二是自己的兴趣与想法通过文章实现后所获得的精神享受。科研的成本是时间与疲劳,投入科研的时间越大,效用损失越大,并且是边际递增的。由此可以看出存在最优的科研付出时间。在这个付出时间下如何尽可能的提高效用,反过来就是其一看文章能否发表,其二看写的文章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常,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思考的会越多,写出来的文章发表的机会也就会越大,所以一个科研人员的最优选择理应是写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国外学术研究人员追求自己的兴趣是首要的,但是在国内却被大大扭曲了,科研已经背离了自我兴趣,大部分是为了数量而制造论文(比如我自己),这种扭曲的深层次原因谁也说不清,总之是被扭曲了。
至于文章到底有没有社会价值,考虑这个问题有种纸上谈兵的感觉,特别是对于社会科学领域而言。我觉得写一些自己感兴趣并且真正去思考过的问题,这就是自我价值,提高自我价值也就提高了社会价值(帕累托改进)。
我目前写作只追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已经很少很少写实证文章了,因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是难以用实证文章这个载体进行研究的。的确,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跑一跑,两三天写一篇C刊不成问题,但是那已经不是我的追求了。
总的一句话,学术研究还是要以自我兴趣为主(这是理性选择),但是国内却被扭曲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自我兴趣为出发点而写的文章就不是垃圾文章,尽管别人依然会以创新点低,社会作用小而嘲笑甚至辱骂自己的文章,但是自己却问心无愧,并且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学术研究的乐趣在于读书而非写作阅读国外经济学者的经典教材,真的是一种享受啊!每读一本都能感觉到作者所倾注的心血,每一本经典教材都是一部知识的海洋,读起来是那么的回味无穷,真的令人心往神怡。对于一些更专业的教材,读完后再读读相关的学术论文,才能真正感受到经济学的神秘。
其实对于教材来说,就能发现我国学术研究的弊端。国外的经典教材,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读起来就能感觉到是作者一个人创作完成。而国内呢,教材比论文存在的问题还要大,因为对教材的监督不力,甚至没有监督,而且教材出版基本没有什么门槛,从而出版教材成为了很多人的捷径。看国内教材,时刻体现着一个字,“吐”!很多教材怎么来滴,大家都一目了然。
教材是研究者特别是初涉科研的人提高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国内的大部分教材并没有发挥着这些作用,甚至起到了副作用。国内教材能像山大陈强老师出的《stata》这样的优秀教材真是太少太少!
2013年还剩7个多月,开始读书,这是真正的享受过程。多读经典教材,为以后学术研究储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