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诗词格律概要

时间:2024-01-09 20:41:59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
(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看看《卜算子》:
《卜算子》
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例:《卜算子》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变体(一)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   ·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句: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我住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变体(五)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
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
例:《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   ·
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    ·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
*   ·       **    ·
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 *   ·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在下共见到其中七种变体。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二)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三)同名异调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
(一)依声填词
细分为二种:
1、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又称“按谱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属此!
2、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又称“按箫填词”。苏轼、秦观、贺铸、辛弃疾等属此!
(二)依句填词
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陆游、刘过等人属此!南宋多数词人都如此!这种填词法填出来的作品和依声填词的作品在平仄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按词谱填词属此!
(三)依数填词
明清时有些词人,仅满足于字数、句数与古人作品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根本谈不上“填词”!在下称之为“依数(字数、句数)填词”!现在多数朋友都属此!
(四)自度曲和自过腔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被歌声。”应勘注曰:“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 苟悦注曰:“被声,能播乐也。刀臣喷注臼:“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度曲。《西京赋》曰:‘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张衡《舞赋》:‘度终复位,次受二八。’”师古注曰:“应、苟二说皆是也。度,音大谷反。”按:应劭以此“度”字为“隐度”之义。师古用应劭说,故读此“度”字为“大谷反”,即令“铎”字音,臣瓒引《西京赋》为注,李善注《西京赋》,又引用臣瓒之说,他们都把这个“度”字解释为“过度”的意思,于是可知他们把“度”字读作“杜”字音。但是应劭所注释的是:“自度曲”三个字,他以为“自度曲” 就是“自制曲”。”臣瓒、李善所注释的,仅为“度曲”二字,他们以为“度 曲” 即“唱曲”。可是“度曲” 二字,早已见于宋玉的《笛赋》:“度曲举盼。”宋玉用这两个字,也是“唱曲”的意思。故后世以“度曲”为“唱曲”,以“自度曲”为“自制曲”,乃是各取一说,二者不可混淆。“自度曲”是一个名词。“度曲” 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语词。不能把“自度曲” 解释为“自唱曲”。
宋代有不少词人,都深通音乐,他们做了词,便自己能够作曲,故词集中常见有“自度曲”。旧本姜白石词集第五卷,标目云:“自度曲”,这里所收都是姜白石自己创作的曲调,第六卷标目云:“自制曲” 。其实就是“自度曲”,当时编集时偶然没有统一。陆钟辉刻本就已经统一为“自度曲”了。柳永、周邦彦深于音律,他们的词集中有不少自度曲,但并不都标明。不过,凡是自度曲:至少都应当注明这个曲子的宫调,或者在词序中说明,柳永的《乐章集》按照宫调编辑,姜夔的自度曲都有小序。这个办法最有交代,其他词集中未有说明的自度曲,后世读者就无法知道了。
自度曲亦称“自度腔”,吴文英西子妆慢注曰:“梦窗自度腔。”张仲举虞美人词序云:“题临川叶宋英《千林白雪》,多自度腔。”也有称“自撰腔” 的,张先劝金船词序曰:“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苏东坡和作序亦云:“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这是说:劝金船是他们的朋友杨元素自己作的曲调,劝金船这个调名也是杨元素取定的。自度曲有时亦称“自制腔”。例如苏东坡翻香令词小序云:“此词苏次言传于伯固家,云老人自制腔。”又黄花庵云:“冯伟寿精于律吕,词多自制腔。”
又有称为“自过腔” 的,其含义就不同了。 晁无咎消息词题下自注曰: “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姜夔有一首湘月词,自序曰:“予度此曲,即念奴娇同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据此可知,晁无咎的消息,就是用鬲指声来吹奏的永遇乐。姜夔的湘月词,句格仍与念奴娇一样,晁无咎的消息,句法亦与永遇乐没有不同。可知所谓“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因此万树编《词律》,径自以湘月为念奴娇的别名,而不再另外收录湘月这个曲调。万氏解释云:“白石湘月一调。自注即念奴娇鬲指声,其字句无不相合。今人不晓宫调,亦不知鬲指为何义,若欲填湘月,即仍是填念奴娇,不必巧徇其名也,故本谱不另收湘月调。”万氏亦不收消息,即在永遇乐下注云:“一名消息。” 其解释云:“晁无咎题名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故知入某调即异其腔,因即异其名。如白石之湘月,即念奴娇,而腔自不同,此理今不传矣。”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鬲指”者。指吹笛的指法可以高一孔,或低一孔。指法稍变,腔调即异。故念奴娇的腔调稍变,即可另外题一个调名曰湘月。但这仅是歌曲腔调的改动,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后世词家,已不懂宋词音律,作词只能依照句法填字。念奴娇和湘月,永遇乐和消息,句法既然一样,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妨说:湘月即念奴娇,消息即永遇乐。至于二者之间,腔调不同,却不能从字句中看得出来。《词律》《词谱》,只能以词调的句格同异为类别,无法从句法相同的两首词中区别其腔调之不同。可是,周之畸的《心日斋词选》、江顺詒的《词学集成》,都极力排低万树不懂宫调。其实,万树在《词律》卷端《发凡》中已明白说了: “宫调失传,作者依腔填句,不必另收湘月。”万氏正因为无法从字句中区别宫调,故只能就词论词。如周之畸、江顺詒之自以为能知二词有宫调不同的区别,但他们也不可能作字句相同的湘月及念奴娇各一阕,而使读者知其有宫调之不同。不过,以文词句法而论,则湘月即念奴娇,消息即永遇乐,从音律而论,则湘月非念奴娇,消息亦非永遇乐,万氏在念奴娇下注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等异名,而湘月亦在其中,似乎湘月亦是念奴娇的一个别名,又在永遇乐下注云:“一名消息”,这样注法,确是失于考虑的。
自过腔既然不是创调,它就和自度曲不同。但姜白石以湘月编入词集第六卷自制曲中,可见宋朝人还是把自过腔作为自度曲的。
(五)自由作词、创调
自己已经精通诗词格律(必须条件),按古人填词的规律(句式、平仄、压韵等),自己组织句子,不受词谱约束!不受字数限制!可惜没有谱曲!
或者按现代的歌曲的曲调,根据填词规律自己创调(没那么容易!自己必须精通诗词格律!还要懂一些音乐!)在下的《红梅曲》属此——仅玩玩而已,不可滥用!
《红梅曲》(体验依声填词)
依《红梅赞》曲调填词。用本意。
群芳摇落北风寒,
雨剑霜刀若等闲。
雪海冰山何所惧,
玉树丛中绽笑颜。
清香飘万里,
冉冉入云端。
飒爽英姿无媚骨,
代代有名篇。
唤醒春花竟开放,
香销玉殒亦安然。
词早期是用来歌唱的——必须有一定的格律,现在虽不能歌唱,却要人诵读——也要一定格律,读起来才有音乐感!否则总觉得不流畅!
例如现代的民歌、流行歌曲,虽然唱起来没有什么不和谐(实际上,歌唱时已经把一些平声转成仄声,一些仄声转成平声),但是诵读时总拗口!就是因为没有了格律!
大家可以比较我的《红梅曲》(体验依声填词)和原《红梅赞》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六)依句填词、依数填词的区别——数据比较
诗词中每增加一个可平可仄字,平仄组合格式便会增加一倍!
如果有5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有32种,
如果有1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有1024种,
如果有2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超过100万种,
如果有30个可平可仄字,格式变化超过10亿种,
五、词的平仄规律;“句”与“豆”;律句,拗句(常见拗句、少见拗句、罕见拗句),词的拗救。1~11字句的规律。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一)“句”与“豆”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
1、一字句 律句:平 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2、二字句
律句:平平、平仄。 少见拗句:仄仄。 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3、三字句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例如: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4、四字句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1)律句和“特种律”句
律句常见“(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者有二种格式是“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合起来是“(仄)平平仄”,有的格律研究家(王力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种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翻开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等有关书籍上的词谱,有许多“特种律”句。但是经过严格的校对,这些所谓的“特种律”句,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如果每个词牌用16首作品校对,90%以上的特种律都被推翻!如果用32首作品,则99%以上的都被推翻。综合大量校对结果,古人喜欢使用“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但是仍然可以用“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除了极少数句子因语法要求必须用“仄平平仄”外,几乎没有“特种律”!六字句情况也大致相同!
(2)常见拗句:
平仄仄平 《一丛花》上下阕倒数第三句。
仄仄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平仄平仄 《永遇乐》第三句。
平平仄平 《太常引》上下阕末句。
(3)少见拗句:
仄平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仄仄平仄 《雨霖铃》第三句。
平仄仄仄 《沁园春》第一句。
(4)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三种句式非常罕见,常见半常见词调是见不到的。史达祖《寿楼春》中罕见拗句很多,其中就有“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5、五字句
(1)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例如:
《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休去倚危栏是上二下三“(仄)仄仄平平”,但一般都是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辛弃疾另两首也是上一下四。)
6、六字句,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1)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但是严格校对后,“特种律”还是被推翻了!例如:
《如梦令》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  ·  · * *  ·
例句:《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这肯定不可能的!经过校对后发现,虽然词人喜欢用“特种律”,仍然可以用律句!二者仅是统计学上的差别!
(2)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 《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 《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 《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3)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 《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 《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7、七字句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1)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常见拗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平)平(仄)仄仄平仄。
(3)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 《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 《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8、八字句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毛**《沁园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9、九字句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也可以是三字豆加六字律句(可以换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例如《虞美人》、《相见欢》、《南歌子》等。
10、十字句
罕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11、十一字句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五字往往是律句。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