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重修卦山天宁寺碑记
卦山,旧为交城十景之首,盖以山形卦象而得名。诸如西北乾象,三峰耸立;正北为坎,中峰至高而两肩低平;东北为艮,形如覆碗;东向震位,势似仰盂。余皆莫不吻合。依山古建,麟次栉比,首日天宁禅寺,创自唐贞元二年,上日石佛堂,创自唐贞观元年;左曰朱公祠,创自清乾隆四十年;再左日圣母庙,创自明万历十五年;下日卦山书院,创自清康熙四十七年。壮哉,巍峨楼阁,千年古寺;秀矣,翠柏丛林,三晋名山!斯寺自清末大修,迄今七十余载。民国二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日寇纵火,卦山书院、圣母庙半为灰烬;僧舍全院、文星高阁,荡然无存。寺主妙香被殴,不久人世;老僧真情,怆慌失足,当即丧生。空前劫难,僧徒星散。继而常广法师,孑身一人,守寺护林,苦力支撑。民国三十六年,阎锡山政权竟拆毁三十三天玄武古塔,修起军事碉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政府于一九五一年召开会议,成立两寺财建委员会,竭力维修保护。一九六四年山西省档案馆占住,卦山建筑改作机关库房,名胜划为禁区,僧俗从此绝迹。更逢文革浩劫,数百石刻、铁铸、泥塑、木雕造像,除大殿残留几躯,余皆一扫而空。山门堵砌,门窗拆改,金石损毁,联额无存。继而七十年代水库民工和艺校占驻,垃圾遍地,荒草丛生,佛寺净土,面目全非。一九八一年县文化局配备文物干部,正式接管。省古建所旋即拨款三万元,从柰林梵庵废寺迁入明代大龛和雕塑多尊。修复舍利,开通山门。清除垃圾荒草,拆除违例构筑。一九八三年七月,前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霍士廉来游,明示大修必要。此后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各级财政,陆续拨资四十三万元,相继施工六年。除由县外事办公室主持新修山前沥青公路,耗资二十二万八千元,余皆由县文化局和文管所负责,次第施工,修建防护堤坝,登山台阶,以及环翠亭,重建华严塔、石佛堂,并大修乐台、毗卢阁,其余除书院后半及千佛阁外,皆施修葺,全部彩画,新塑十八罗汉、密迹金刚。一九八六年,省政府重新公布卦山天宁寺为第二批省保单位。七七事变以来,卦山名胜,尽历沧桑,华严古刹,横遭损坏,几几乎山将不山,寺将不寺。幸逢改革盛世,民富国强,名山胜景,喜获春霖。更有中共交城县委书记程步云、县长于近仁,倡议赞助,率先捐资,彩画毗卢阁,中外游人慷慨解囊。保护文物,为子孙后代造福,功莫大焉。谨将赞助花名载记碑阴,芳名为志。
交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解光启 撰文
交城县志编纂办公室主任燕居谦 书丹
公元一九八八年四月三十日
交城县文物管理所立石
(四)、本次县志编修始末
本次县志编修始末
遵照上级指示精神,中共交城县委于1981年5月,成立了交城县志编纂领导组。县委书记乔贵江任组长,宣传部长梁昭廉任副组长,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配备有关单位负责人共17人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宣传部副部长燕居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翌年8月,抽调干部、教师6名,着手新编《交城县志》的筹备工作。
工作伊始,几名同志首先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和省、地关于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指示精神,学习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方志专家、学者的有关讲话和论述,全面认识和领会了编修新方志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确立了编修新方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983年1月19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志编纂领导组副组长梁昭廉在交城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编纂新交城县志的报告》,大会作出相应的决议。交城县志的编修工作从此起步。
地方志是一项巨大而浩繁的文字工程,务必发动各行各业、各部门、各方面人员上手,广泛进行社会调查,众手才能成志。为此,通过各部、委、局、室负责人会议和各乡镇领导干部会议,以及各系统召开的会议,作过多次宣传讲述。并通过有线广播进行过反复宣传报道,在大范围内造舆论,对修志部门提要求,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吸收骨干人员参加。县志办公室创办了《交城县志通讯》刊物,作为修志活动的园地、联系修志人员的桥梁和宣传修志意义的机器,把有志于修志的人员和关心修志的人员,团结到县志办公室周围。
丰富的资料是修志的基础,必须花大力气先抓资料。于是,草拟了新编《交城县志》篇目。根据篇目要求,花用3年时间,蹲入从县城、地区、省城,直至京都各图书馆、档案馆和资料室,查阅了数以千卷历史案卷;同时为五百余名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本籍老干部发出联系信函;更直接访问了赵向荣、尹伊、康宇、常芝青、武保华、高德胜、雷宝贵、任悟僧、张进才、苏建益、梁联伟、张步升、张建安、张秉义、夏舟、马行健等60多名革命老前辈,帮助一部分同志写成革命回忆录,抢救了一大批活资料,芋集到本县各方面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有关史料。还对全县15个乡镇和绝大部分村庄,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志办自己动手征集资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广泛发动群众,使更多的人上手征集资料,撰写志稿。为此,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8月,发出《关于专志撰写实行下放承包》的文件,县志办与各修志单位签订了64份合同。合同签订后,多数单位选配一至三名熟悉业务、热心修志、且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组成专业志编写小组,着手在更大范围内征集资料,发动更多的修志人员撰写草稿。
参与征集资料和撰写草稿人员有本办编辑人员及64个单位的79人,共88人。经过广征博采,共征集资料850万言。
为了提高撰稿质量,县志编纂领导组于1285年12月上旬,召集各专业志撰写人员70余人,以3天时间,进行了培训。县长程步云亲自主持会议。并作了动员报告。培训会上认真学习了有关修志的文献、报告、纪要和讲话,讨论了新编《交城县志》篇目,集中解决了“为什么要编修地方志”和“怎样撰写专业志”等问题,并印发了新编《交城县志》资料索引,会后,修志工作进入新阶段,大部分修志人员尽职尽责,辛勤耕耘。奋战一年时间,到1986年底,除部分单位因种种原因落空外,多数单位完成了专业志草稿,总计210万言。
在撰写草稿过程中,县志办编辑人员采取“分工包片,蹲点带面”的办法,深入各个专业志编写小组,进行具体辅导和帮助,把问题解决在撰稿之前。
鉴于部分单位无人承担撰写草稿的任务,县志办不等不靠,那里缺人就到那里补课。志办对每个编辑人员采取了“领受任务,分头作战,按时交卷”的作法,突击落后,保质保量,完成志稿。
草稿写成后,县志办对每份专业志草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本着政治上正确、体例科学、史料翔实、文字精炼的要求,对各专业志草稿,分类排队,由易到难,进行了加工修改。稿成后,请各该单位有关人员和熟悉情况的同志,进行了讨论和评议。根据所提意见,经过增遗补缺,纠谬正讹.写成初稿,刊载于《交城县志通讯》,送编纂领导组审查,并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截至1989年夏,初稿全部写成,总计135万言。
1989年秋,县志编纂领导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整顿后的交城县志编纂领导组,由王正海县长担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梁昭廉、副县长周文范担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长张文兵、县委办公室主任权殿华、副县长张建邦、政府办公室主任薛增楼、县志办公室主任燕居谦为领导组成员。后将领导组易名为交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县志编纂委员会的整顿和充实,加强了对县志总纂工作的领导。1989年冬,在省、地地方志办公室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对已经四次修改的篇目,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和修改,经过编纂委员会通过,确定为总纂篇目,总纂工作遂全面铺开。
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山西地方志编写行文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初稿进行了分类排队,分别情况,采取三种不同办法进行处理:一部分小改,一部分大改,一部分推倒重来。县志办几个编辑人员,分工合作,集体讨论,分别修改,先由副主编增补核实,最后由主编加工审定,经县志编纂委员会通过,全书30卷,另附首一卷,共计120万言的总纂稿,于1990年9月20日,案头工作全部结束,定稿付印。繁重的校对任务除由县志办编辑人员分头草校初校外,由张如贵、韩笑丰担任二校和三校,并聘请出版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县人大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田春长担任责任校对。
在总纂过程中,多次召开小型座谈会,专稿专议,进一步征求意见,反复加工修改。1990年5月23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中共吕梁地委代理书记权定福,参加了本县召开的史志座谈会,他们对本县县志初稿和党史资料都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宝贵意见。
编写初稿进入高潮阶段,主编燕居谦因患胃癌,作了胃切除手术。他一出院便投入案头写作,带领其他同志,同心协力,按时完成了初稿撰写任务。总纂开始以后,他病情恶化,转为食道癌,且已进入晚期,医生和县党政领导要他立即住院治疗,他为在可以生存的有限时间内完成总纂任务,谢绝医生和领导的多次劝告,毅然摆脱城镇家庭,甩掉事务缠绕,深居古刹文昌宫,忍受病痛,争分夺秒,以坚强的决心和惊人的毅力,终于1990年9月完成了总纂。他亲自撰写的志稿有《社会》、《军事》、《政权》、《大事记(现代、当代部分)》、《概述》、《人物志》和《附录一、二》、《党派社团志》的主要部分;编撰了《政法》;编辑了《教育》、《卫生》、《科技》、《体育》、《财税》、《邮电》、《粮食》、《林业》等志稿,并对全部志稿进行了审定。
副主编田瑞,除操持志办繁忙的日常工作外,亲自撰写了《地理志》、《畜牧志》、《文化新闻》、《文物胜迹》、《城乡建设》等志稿;编辑了《水利》,增补了《金融》、《大事》等志稿,并对总纂稿进行了初审。
编辑曹福才,身患脑血管硬化,带病撰写了《工业志》、《劳动人事志》、《人物志》部分志稿,并编辑了《交通志》,再编了《邮电志》等志稿。
编辑武淑元(女),潜心修志,与离休老伴常士俊并肩修志,撰写了《农业志》、《民政志》,编辑了《商业志》、《工商管理志》和工、青、妇等章节的志稿。
编辑师以文,年已古稀修志8年,坚持志办值日,接待来信来访,撰写了《国民党》、《人物志》、《新民会》等章节,编辑了《大事记》等志稿。
编辑吕应杰,对《金融志》、《人物志》进行了初编。
全体修志人员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修志工作初步成果。吕梁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于1987年6月18日至23日,以6天时间,在本县召开了志稿评议会,聘请省、地曹振武、武承、祁明、任勋禄等有关领导和方志专家与学者王伯华、刘海清等教授以及兄弟县修志同仁共60余人,对本县《畜牧志》初稿,进行了评议,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同年4月上旬和12月中旬,吕梁行署教育局和水利局,先后在本县召开了有吕梁地区13县修志人员参加的志稿评议会,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本县《教育志》、《水利志》进行了现场评议,为本县志稿的修改加工,提供了宝贵意见。
修志以来.承蒙省志办樊宝珠主任、尹世明、曹振武副主任、杨志忠处长、武承副处长、祁明同志以及吕梁地志办主任任勋禄等领导同志,从征集资料、设置篇目、撰写初稿以至总纂成稿,始终给予热情帮助和具体指导;兼之,革命老前辈、老知识分子康永和、张进才、乔志强、王海香、石思明、李莉、岳子权、李友莲、赵向荣、郭炳炎、陈又新、任悟僧、夏舟、赵琦、刘淑珍、杨华甫、常芝青、张秉义、阎丕林、高德胜、任广瑞、李国华、康宇、谭广德、王益三、王祖培、薛芯、赵子祥、关锋、尹伊、石永厚、石永昌等,积极提供资料,撰写文稿,给修志工作以很大支持和帮助。县文物管理所解光启所长,为本志撰写了《大事记》古代、近代部分,《人物志》部分志稿,并在历代职官、金石档案,以及历史考证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驻本县地质勘探六队,对本县修志工作给予大力援助,袁长礼、张新利工程师撰写了地质部分初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郭建荣老师应邀为本志撰写了方言志稿,值此成书之际,一并表示感谢。
(一)历代咏交诗选
江南回逢赵曜因送任十一赴交城主簿
唐 崔峒
江上长相忆,因高北望看。
不知携老幼,何处度艰难。
屈指同人尽,伤心故里残。
遥怜驱匹马,白首到微官。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
唐 李商隐
信陵亭馆接郊畿,幽象遥通晋水祠。
日落高门喧燕雀,风飘大树撼熊□。
新蒲似笔思投日,芳草如茵忆吐时。
山下祗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游石壁题
宋 赵点
路折八九里,云藏四五峰。
松萝深绝壁,殿阁倚晴空。
涧草摇疏绿,岩花坼晚红。
更看高氏字,祗与卫华同。
文 谷 道 中
元 释小仓月
星河空翠扑人衣,细路东风却水西。
青嶂马蹄三峡晓,淡烟花木子规啼。
游 石 壁 寺
元 孙翥
近到爻山寺,初逢石壁僧。
松醪留月饮,栈阁带云登。
大殿龙听法,悬崖鼠啮藤。
乾坤多劫运,几见谷为陵。
书交城县壁
明 高叔嗣
汲黯匡君意,颜延出守情。
凭高无处语,寒日下孤城。
题 卦 山
明 王腾鹏
日晚凭高古寺前,苍苍松柏欲生烟。
林深鸟去飞还住,山曲云来断复连。
栝叶煎茶留此夕,笙歌沿路忆当年。
斜阳无限黄昏近,喜澈清机物外传。
题 石 壁
明 彭宪范
选胜相携上翠微,危峰壁立挂朝晖。
静闻清磬猿心定,间看残碑鸟迹稀。
入座泉声飞法雨,连空云影绕禅衣。
兴来直欲买山住,懒向尘寰问是非。
石壁同白居实赋
清 傅山
平桥藏著树梢中,树得深山官窕红。
觑钵春烧甜似蜜,苇菇秋雨脆轸松。.
香敛大令怜高氏,白业台宾借秃翁。
醉塞幽回贪一觉,钳椎久寂又惺惚。
腊月十八日踏荒河北都山行遇雪口号
清 赵吉士
历尽羊肠路转赊,深山陶穴有人家。
我来此地非游猎,滕六何劳降雪花。
狐大夫庙
清 潘耒
皋落千年泪,韩原一片云。
几能开霸业,魂尚拥储君。
故里堪遗庙,空山况有坟。
灵旗风过处,寒雨暮纷纷。
劝耕过大陵古城
清 洪碌
大陵古屯营,农家烟树绿。
雨歇昼初长,及早事耕耨。
新筑卧虹堤成山水骤至
清 洪碌
鞍山万峰巅,抱珠蛟龙藏。
风雨战中宵,洪水流汤汤。
长堤如偃虹,讵畏午商羊。
调寄云淡秋空,礼玄中归途有作
1957年9月 赵朴初
千古玄中,一天凉月,四壁苍松;透破禅关,云封石锁,楼阁重重。回头白塔高峰,心会处,风来一钟。挥别名山,几生忘得,如此秋容。
玄中寺敬和高阶珑仙长老
赵朴初 1957年
火聚风轮几环空,相逢无恙道犹崇。
东西岂有微尘隔,自是云仍一脉通。
念佛声中二谛融,玄中石壁十方通。
禅师沧海浮天到,般若田中乐岁丰。
题石壁玄中寺
1977年岁次丁巳孟冬 赵朴初
菅原惠庆长老致力中日人民友好事业,难行能行,行久而益笃。一九六四年夏,偕夫人来礼交城石壁山玄中寺,以其落齿各一埋于祖师堂前,感其情意深挚,曾为长诗。今复作此词以致殊胜。
亿年石壁千年寺,佳话新添,树荫花环,双齿三生共一函。此身此土情何极,片石诚坚。沧海能填,子子孙孙不尽缘。
赵朴初: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
玄中寺法会和高阶珑仙长老
巨 赞
1957年石壁峥嵘禅冷融,他方此土久相通。秋容不减春容盛,佛号声中慧业丰。
巨赞:中国佛教协会到会长
宿山西玄中寺
日 山田无文 1957年
参礼山西古梵台,久忧祖迹若河□。
旷原秋半棉花熟,狭谷路迢风雨摧。
蓓蕾殿堂光赫灼,添新塔阁望崔嵬。
深沉静夜好枯坐,石壁峰前心地开。
玄中寺和山田无文禅师
大 悲 1957年
石壁高峰望五台,玄中不觉夕阳□。
清风殿里宗风肃,静业堂前暮鼓催。
奉赞昙鸾恩浩荡,偏依善导德崔嵬。
如今兄弟情犹昔,喜看莲花两地开。
朝礼净土宗祖庭玄中寺有感
日 高 阶珑仙 1957年
真智圆明觉性空,如来正法道风崇。
大干世界原平等,云外悠悠路自通。
真如法界自圆融,中日一心同愿通。
大道无门超国境,佛光明里脚头丰。
登 卦 山 寺
段云 1981年
卦山天宁寺,高距环山中。
老柏展虬干,苍峰半云封。
殿阁栉次上,院堂拾级登。
会当攀绝项,古刹远钟声。
段云:原国家汁委副主任、中共中央纪检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