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马化腾qq多少

时间:2024-01-11 09:54:35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也许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但说到围着红领巾的小企鹅QQ,多数网民都会觉得亲切。截至2002年底,腾讯的QQ注册用户达到1.6亿,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腾讯也不仅成为亚洲第一大即时通讯公司,还仅次于微软、ICQ美国即时通讯软件公司居世界第三。小企鹅QQ的“父亲”马化腾,也凭着这个小小的即时通讯软件在4年间销售过亿元,撰写了深圳版的硅谷传奇。
不堪负担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QQ差点被卖掉
在成立腾讯公司以前,马化腾只是深圳一家电讯公司的程序员,做寻呼软件开发,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除了工作,这个不爱说话的年轻人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只有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1996年的深圳,真正了解互联网的人还不多,他是最早的一批网虫之一。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写软件甚至成了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却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能卖出钱来。”1998年11月,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了腾讯,他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将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2月,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都不堪重负。“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马化腾提起当时情形很庆幸地笑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俨然一个无底洞。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发烧”,受昔日老网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QQ22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QQ发展到2000万用户时,这笔钱还没用完。”
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时至今日,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还喜不自禁。
规避跨行业风险
2000年6月,腾讯开始赢利,并且在随后的两年多里保持了业绩的稳定增长,现在年收入已经过亿元。马向记者介绍,目前腾迅平均每月大概有5000~6000人左右的账号注册,来自各种渠道的收费用户约1000万左右,马化腾对继续保持公司的活跃成长显得信心十足。
在互联网这片江湖上,马化腾的“封喉之剑”就是小企鹅QQ。“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32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在“三五月”热点便会轮流转的网络界,腾迅五年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惟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比如现在街头随处可见的QQ族产品开发,马化腾坦言:“最初腾讯也想自己做,但是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从主体业务中分离出去,以授权形式外包出去。这样虽然要损失掉一部分利润,但是可以让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QQ系统的完善上。而且,我们对玩具行业不熟悉,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规避掉跨行业的风险。”
2001年底,腾讯授权广州东利行公司生产、经营QQ族产品,目前东利行Q-GEN专卖店在全国已经超过了100家,预计年底会达到300家。虽然直接利润有些损失,但Q-GEN为腾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遍布各大中城市的Q-GEN为腾讯省下了大量的广告费用。
马告诉记者,还有许多娱乐公司、出版社找上门来谈合作,计划都很宏大,也很吸引人,但他觉得超越了腾讯的能力范围,都拒绝掉了。“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腾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仗剑独行即时通讯市场数年后的今日,马化腾觉得自己遇到了最强的竞争对手:微软的MSN。去年10月,微软耗资5亿美元研发,3亿美元市场推广费,推出MSN8,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步上市。对这个超级杀手,有人预言,MSN携领先的技术与服务、强大的功能、雄厚的资金、创新性的商务模式和本土化战略进入中国之时,就是QQ悲剧性命运的开始。
有感于马化腾的“三问”
刘立喜
有人把QQ的胜利归结于“说不清楚的原因”。其实不然。据说,马化腾在经营中总是小心翼翼地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三问”准确地揭示了马化腾的经营哲学理念。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竞争对手多半对商务、对利润、对资本感兴趣,却不一定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而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讯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极端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固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知道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己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出奇的平静,出奇的淡然。和传统行业比如张瑞敏的海尔家电不同的是,马化腾开发的产品最大受益者首先是自己,自己使用的方便。如果自己不做,用竞争对手的产品,自己和用户都有诸多不便,大家会损失乐趣、时间、金钱等等。用户所损失的,恰是马化腾苦苦追求的,自然会受到用户的拥戴。这种对客户所急、所想的认识和不断追问,是马化腾成功最大的秘密之一。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在腾讯从寻呼解决方案转向即时通信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的时候,这一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99下半年,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银”,然而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达到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们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充分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看到腾讯的马化腾QQ是10001那可真是酷毙了 由此联想到今年年初麻花腾在网上拍出他的御用QQ:88888被上海亿唐+韩国投资游戏交易网站所属的公司买去了 拍卖价是26W人民币
现本人把网上采访挖掘到的腾讯公司高层极酷的QQ主人公布下:
排名分先后:
1号人物:马化腾 网名:pony 所持号码QQ:10001腾讯公司总裁CEO
2号人物:张志东网名:Tony 所持号码QQ:10002 腾讯公司技术总监CTO
3号人物:曾李青网名:kney所持号码QQ:10003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4号人物:陈一丹网名:Charles所持号码QQ:10004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行政官
5号人物:许晨晔网名:daniel所持号码QQ:10009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CIO
6号人物:曾振国网名:Patrick所持号码QQ:10006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7号人物:(小光)网名:free所持号码QQ:10007腾讯技术部经理网络总管
8号人物:(夜猫)网名:nightcat号码:QQ:10008早期的腾讯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现在去向不明
9号人物:王浩网名:JACKSON所持号码QQ:10088早期的腾讯公司的OICQ软件的发明者程序开发者
说起这9号人物QQ:10088业内叫他老J或者J哥是早期OICQ的开发者是最神秘的一个带传奇色彩 大家都习惯性的认为OICQ是马化腾先生自己动手研发的,可在腾讯内部的网友之间又传来另一个版本的QQ故事。“你看马化腾哪点象做程序的?”这是当时有一个资深的网友对我说的话。一句无心的话,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QQ到底是谁做的?”打探之下我又听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第一个OICQ版本的开发,是一个叫Jackson的人开发的 马化腾根本没有参与编码的过程,真正动手去做的是小光、netcat等几个程序员。 而netcat后来又由于内部的纷争,转投了也曾经活跃过的一家IM软件运营商——OMMO。 Jackson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加入腾讯。只有小光一直在腾讯担任技术总监一职。结论是马化腾充其量就是OICQ的养父。
为了求证这个消息的准确性,我赶忙去联系几个在IT业内算腕儿的人物,可大家都似乎并不了解这个事情,有一IT斗士给我指了条道:“去问问金山求伯君,他和马化腾当年一起混惠多的,关系很铁,应该知道这事儿。”求大爷现在这样的名人,实在日理万机, 哪儿有工夫应付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于是加了腾讯的几个资深网友和据说是OICQ源代码的提供者Jackson。每当我向这些朋友问及关于OICQ作者的问题,得到的回应总是很含糊,当我直接问Jackson的时候,他的回答更显蹊跷:“他(马化腾)说是他做的就是他做的吧。我不想有什么麻烦,从法律的角度来说,QQ的拥有者是马化腾。这个是有法律做保障的。只是再来一次的话,我绝对不会把OICQ给腾讯。另外,我不能给你任何定论。 可能他们之间有什么协议吧?不方便说的,我们是外人,弄不清楚。”网友回答的口径也出奇的一致。百密一疏,我好是听到了一些无法证实的传闻:“不过老j(指Jackson)和腾讯确实有着一种很奇怪的联系。他和马化腾都是潮洲老乡,以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去了香港攻读博士学位。OICQ出来的时候,他正在香港读书。据说是当时没钱,没时间自己运营。老j是前腾讯外围管理层的顾问,同时挂着系统OP的权限,似乎在公司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而他又不是腾讯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在自己在做电脑硬件代理生意。现在他的oicq号码在腾讯bbs的发言权是被封了全区的,腾讯公司似乎有意不让他说话,他自己也懒的说了。另外,有一段时间曾经风传他是小超人李泽楷派来监视腾讯的,小超人手里不是有腾讯的股份么?他是一个商人,但是他很后悔,等于把OICQ这玩意儿白送给马化腾了。”后来我知道,说老j是李泽楷的探子 不过其他的东西确实值得推敲。按我的判断,可能当时是老j拿了ICQ的源代码提出了想法,和好朋友,现腾讯公司的CEO马化腾先生商量,然后由以成立了腾讯公司的马化腾组织人手进行了技术攻关。由于在经营理念上的不统一,导致两人由朋友变成了路人。 这只是个人推断,至于事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当事人了解了。不过,就腾讯公司现在的经营状况,恐怕没有当事人会轻易吐漏出真相了。腾讯QQ的出身,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不能否认,腾讯QQ的胜利,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取胜,马化腾先生在资本运做和市场定位、开发上的工夫,实在是了得! 百密一疏,我好是听到了一些无法证实的传闻:“不过老j(指Jackson)和腾讯确实有着一种很奇怪的联系。他和马化腾都是...老j是前腾讯外围管理层的顾问,同时挂着系统OP的权限,似乎在公司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而他又不是腾讯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股东,小刀腾讯公司原来的员工他的QQ也一个100开头的5位数的号码具体我不记得啦 小刀说:J哥是OICQ源代码的制作人.没有J哥就没有OICQ,也不可能有现在的QQ. 但是现在的QQ令他很失望.记得有一次出了个什么大沙锅,莫名其妙的指责J哥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试问你大沙锅是什么东西?没有J哥,你大沙锅连什么是OICQ都不知道,你还做个屁的投诉部部长,简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我还记得有次开会,老J对腾讯的人说过:把OICQ给你们开发是一种错误.这句话没有错.现在pony(马化腾),tony(丁大炮),charles(忘记名字了),daniel(许晨曦,小许哥)腾讯四大股东,只有10009还在为社区的发展,为了腾讯的人气,为了腾讯的股票.辛勤的管理QQ.其他的三位只想着股票,只想着赚钱.社区在他们眼里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似乎只有money才能让他们睡意朦胧的双眼稍微的睁开那么一点点
腾讯的早期创业者还有冰山银鹤(网名)小刀等真名是什么无从考究
创业人资料:
1993年,22岁的马化腾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在校时,马化腾的计算机天赋已小有展露,令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
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就立即注册了一个号。可是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想,能不能做一个中文版的ICQ呢?
1998年,马化腾立志创业。同年11月,他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创办“腾讯”,推出中文网络寻呼机。作为中国第一代网民,马化腾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ICQ的模仿之作,还不能成气候,他决定要做属于自己的OICQ。
当时许多人对网络还不熟悉。就算IT界内的同行,也纷纷对OICQ这个“小孩玩意儿”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成天摆弄这个,没多大出息,因为靠OICQ捞点“外快”都十分渺茫,更遑论借其发家致富了。
马化腾却不这么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认准了OICQ这个“旁门左道”。稍懂一点营销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产品的成功都离不开“人口+需求+购买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马化腾又将“满足特定情感”的营销概念移植过来。马化腾发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风风雨雨,将中国人打造得深沉内向。相比之下,中国人比外国人更缺乏安全感,所以,可能更容易接受文字之间的“神交”。
商道即人道,马化腾看准了OICQ在中国的大好前景——终有一日,它会带来继电话、传真之后的另一种通讯革命!此时的马化腾,八匹马也拉不回头了。
马化腾的企鹅宝贝生逢其时。1999年,互联网在中国全面铺开,OICQ独特的离线消息功能和服务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实用性上击败了只有本地保存功能的ICQ。1999年底,OICQ的注册用户达到了130万人。
成功垂青“偏执狂”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年轻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六年来,马化腾只专注于QQ,不做其他的项目。就是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障碍。最初公司运作的全部资本就是几个小伙子的所有积蓄,而整个公司仅三个全职员工。为了能赚钱,马化腾他们什么业务都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简直就像是个杂货铺。据说,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和张志东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挺住。
注册用户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公司都难以承受。马化腾说:“我们甚至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预见到QQ的大好形势,马化腾想把剩下的路走完。事实再一次验证了马化腾的眼光。1999年下半年,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发烧”。受昔日老友网易总裁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马化腾220万美元的投资。
2000年4月,由于AOL状告侵权,腾讯被迫更改网站域名,产品也同时更名为腾讯QQ,并把形象改造成一只胖乎乎、系着红围巾的Q版企鹅。此后,腾讯相继推出广告业务、移动QQ业务及付费QQ会员制。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2002年腾讯的净利润是1.44亿元;2003年,腾讯的净利润为3.38亿元,比2002年又翻了一倍多。
马化腾的金钟罩铁布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潮州自古“盛产”名商,潮州人被称为“广东犹太人”。
同样来自潮州的马化腾继承了潮州人一向低调务实的传统。采访过马化腾的记者,都觉着他年轻得让人吃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位白面书生,而非呼风唤雨的企业家。马化腾天生就是个实用主义者,理智冷静是他的特质。例如,许多业内的同龄人把开发软件当成了智力“角斗场”,搞软件只是智力竞赛的一种方式,而马化腾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这种理智冷静的天性,也为他本人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其实,早在1994年,马化腾就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富翁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来自股市。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在股市上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这也为他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创业初期,同行业有许多人嘲笑他的“小企鹅”。这些话如风过耳,马化腾并不在意。凭借QQ3.55亿的用户基础,腾讯在中国互联网上呼风唤雨。挟此余威,马化腾杀了个回马枪,正式切入门户网站,一年内就直逼新浪、搜狐、网易等三大门户网站;随手弄了个客户端搜索,已经悄然排到了国内第四。这一连串的举动,令当初对“小企鹅”冷笑不已的人们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马化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互联网犄角旮旯里寻觅商机。一次,他发现韩国有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于是把它搬到了QQ上。他还找来了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把这些公司最新款产品、服饰放到网上,让用户下载试用、试穿。因为有大量的用户基础,腾讯一文不花就得到了这些公司的产品设计,而用户也乐于让自己站在时尚前列。马化腾向这些大企业摊手要广告费,他们也乐意给。于是,大把的“银子”又源源不断地流入马化腾的腰包。他说,这一业务的增长很快,目前有超过40%的用户,已经尝试过购买。根据估算,如果每个用户愿意花一两元的话,这就是近四亿元的收入。马化腾的独到眼光又一次为腾讯挣到了钱,2004年前三季度,腾讯净盈利达到3.28亿。
文化,
产品永远的卖点
截至2004年9月份,腾讯QQ总注册用户数为3.55亿、活跃用户数1.19亿、QQ最高同时在线730万、QQ游戏最高同时在线78万,跃居中国第一大休闲游戏门户网站。2004年6月,腾讯成功在香港上市,又募集了2亿美元的资金。
腾讯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这背后一定有着什么“秘方”。有人不服气地说,马化腾的运气特别好。马化腾的员工说,马总的眼光独到而且运气好;马化腾自己则总结说,腾讯的独门功夫是在产品背后贩卖相应的品牌文化。QQ对应的文化是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东西,是人类的共同情感,而人类共同情感是产品亘古不变的卖点。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马化腾居然说,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收到用户寄过来的喜糖,说是QQ让他们认识结婚了。说罢,马化腾露出孩子一般的笑容。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