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翻开现今的上海城区地图,可以看到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等众多个行政区,但历史上还曾有过一个十分有影响力又颇有历史厚重感的南市区,可能今天的00后、10后们并不知道南市区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当然,作为行政区来说,她历史不长,自1960年起至2000年,也就存在了41年。但“南市”这一称谓却早在近代已产生。
《今上海县全境图》局部(《同治上海县志》卷首刊载)《同治上海县志》记载:
县之西,旧载镇市凡六,今增者一。法华镇、徐家汇市、虹桥市、北新泾市、杠栅桥市(即江桥)华漕市、诸翟镇。
中国古代习惯上把县以下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并有固定商贸活动的地方称作“镇”或“市”,文字所记载的这些上海县所属各镇市,都可以在现今的地图上找到。如今,饮食行业还在使用的“早市”“晚市”的说法倒是与古时的称谓一脉相承。老城厢是上海县城所在地,这里人口密度和商业活动比县下层的任何一个镇市都要稠密和发达,那么这个“南市”之称究竟源自何方呢?
1927年《袖珍最新上海地图》局部
近代租界在西方殖民者经营下迅速形成商业集市,日益繁华,因其位于县城以北,华界处其南,于是就出现了“南市”“北市”之称,这个“南市”的叫法就是相对于“北市”而来的。
民国三年(1914)版《上海指南》中讲:
十六铺以北各国租界统称“北市”;十六铺以南地方则曰“南市”。
旧地图中的NAOTAO,即南岛
辛亥革命之前,狭义上的“南市”仅指县城以外法租界以南至高昌庙一带的沿江地区,这里地形狭长犹如半岛突兀城外,洋人称之为Nantao,即“南岛”。因为不包含县城,当时人们对“城里”和“南市”分得很清。
拆城后的南市风貌
清末,原“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改组为“南市城厢马路工程局”,将“南市”和“城厢”合一使用,加之民国初年拆城,城内外连为一体,从此“南市”泛指法租界以南包括县城在内的整个华界。
清末竹枝词集《沪江商业市景词》中有一首描写南北两市:
南北分开两市忙,
南为华界北洋场。
有城不若无城富,
第一繁华让此方。
1928年《上海市区域图》中的“沪南区”
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此为上海设“市”之始。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市”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都会之城了。旋即奉命“接收上宝两县各市乡,一律改称为区”,当时接管有17个区。其中原“南市”部分被纳入沪南区,从此南市地区不再归上海县管辖,成为市区的一部分。
1939年《上海特别市区域图》中的“南市区”
1937年上海沦陷,伪“上海市大道政府”成立,原沪南区地域设为“南市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国民政府接管,将原南市地区分设邑庙区(第三区)和蓬莱区(第四区)。
《1958—1959年上海市区》《1969—1982年上海市区》——《上海市地图集》(1984版)刊载
1959年12月,以蓬莱区全境加邑庙区的大部分地域合并设立南市区,次年1月正式挂牌。这也就是今天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南市。当然,之后曾划入南市区的浦东塘桥、周家渡、上钢新村、杨思等地区在1993年又划归新设立的浦东新区的这一部分区域则应另当别论。
1960年《上海市市区图》局部——南市区
20世纪80年代的南市区政府大门
2000年7月,南市区与黄浦区一同撤销,以原来两区的辖境范围成立新的黄浦区。自此,作为行政区的南市不再存在,而市民习惯上称呼的“南市”仍是指原先南市区的范围,留用至今,难以消散。
参考文献
《同治上海县志》
《南市区志》
《南市区商业志》
《百年上海城》
《上海老城厢史话》
《上海市地图集》(1984年版)
《老上海地图》(画册)
《南市风貌》(画册)
《上海旧影》(画册)
来源:“上海门牌研究所”公众号
相关阅读
不用思考
不用纠结
现在就告诉你
上海最古老的市中心就是这里
南 市 区!
1980年代中共南市区委、南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陆家浜路1100号)
南市区是上海
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
曾经的“南市”
是指租界以南的整个华界
包括县城在内
建国解放后的范围
也包括上海老城厢的全部
以及现在的陆家浜地区、浦东上南地区等
那一年 · 南市区
把浦东浦西隔开来的不只是黄浦江
还有一个个遥远的
而把浦东浦西连接起来的是轮渡站
▼
30多年前
上海第一条跨江大桥
南浦大桥建成通车
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你知道吗?
因为它连通了南市和浦东
在南浦大桥通车前
东门路轮渡是我们前往浦东的重要枢纽
那个年代
还是“宁要浦西一张床
不要浦东一套房”的时代
十六铺,那时候还不叫老码头
经常有人问:
“旁友,侬十六铺来个呀?”
十六铺
从那时候已经是一个游览胜地了
为什么叫十六铺
其实以前还有十五铺、十四铺呢
清朝的时候一共设了十六个铺
十六铺
因为地方大、影响大、商贸发达
直至民国了,其他铺的名字都没了
十六铺却还在
十六铺的客运码头
你还记得吗?
那一年 · 南市区
城隍庙依旧人潮拥挤
▼
现在都说
没看过东方明珠就等于没来过大上海
而30年前有句老话却是
不去城隍庙就等于没来过大上海
豫园一景,阿拉一道玩玩水!
九曲桥是那年代必走的一道
你知道豫园的历史吗?
它从明代开始就已经存在
距今已经400多年了!
豫园的小商品远近闻名
淘宝贝是那年代很多人都喜欢的事情
那一年 · 南市区
我们曾在这里学习
我们曾在这里成长
▼
你可知道大同中学的前身
曾有那么一所大学叫大同大学
和南开大学合成“南大同,北南开”
是理工学校的尖子学校
我们最羡慕的学校叫敬业中学
因为一放学
就能去后门文庙街买小吃
陆家浜路上的第八中学去过吗
前身是清心女中
后来却以男生班闻名上海
上海市第九中学和白云观
梅溪小学
中国人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
南市的一把手小学
也曾是上海的一把手小学
上海市实验小学,你读过吗?
更多南市区学校介绍,
请点击下面链接回看:
【南市区篇】回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学校,有侬的母校伐?
那一年 · 南市区
我们在这里挥霍汗水,汲取养分
▼
南市图书馆
小辰光,有多少小伙伴常常来这里报道呢?
沪南体育场
多少少年挥汗如雨的地方
在沪南体育场里
痛痛快快地踢上一场球
实在是人生惬意
南市游泳馆
每当夏天总是喜欢来这里
南市少年宫
有多少同学在这里学习过呢?
南市影剧院
小时候就期盼着
学校组织一起来这看电影呢!
蓬莱电影院
是第一家甲等放映技术电影院,
这里记录了很多上海人的“第一次”。
第一次约会,
第一次恋爱,
都是在这里!
上海文庙
七百多年历史,
曾熏陶无数文人墨客。
书香和儒雅之气并存。
这里恐怕是囡囡记忆最深刻的地方,
因为它是申城动漫文化最浓烈一条街。
文庙里有着上海最后一个旧书市集,
这里书刊的价格大多在5元以下,
时常可以淘到绝版连环画和书刊,
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儒学圣地。
那一年 · 南市区
这里有我们最迷恋的味道
这里有我们最期盼的声音
▼
那时候的商店,来来往往,人群密集
梨膏糖,五香豆,多少人还记得呢?
这是上海虾片厂
有多少人还记得幼时的虾片味道呢?
东门路的第五百货商店还记得吗?
五百后来
又在浦东南路开了分店
93年以前,
浦东上南地区可是属于南市区的呢
当然如今却都已经随往事而去了
除了东门的五百
老西门的八百
当然也不能忘啦!
上海老饭店,你曾经去过吗?
很多人的婚礼都这举办过...
在城隍庙那里的宁波汤团店
你吃过吗?
上海梨膏糖商店
那时候的商店,
来来往往,人群密集,
梨膏糖、五香豆,
多少人还记得呢?
方浜中路上的光明食品商店,
总是人山人海轧闹猛,
路过总忍不住要嘴馋。
在计划经济时代
第六粮店可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上海南市自来水厂
有多少自来水都是出自这里啊!
上海第三钢铁厂
上南路300号
男同胞们的扎堆地,
多少人的爸爸曾在这里工作过?
老西门中华路上的冠生园食品公司
没错,就是生产大白兔奶糖的公司
乔家栅,上海招牌点心小吃店
到现在依旧能长青的老店
是否还记得里面条头糕的味道?
梦花街这家大富贵酒楼,
始于光绪七年,
是沪上历史最久、
名气最响的徽帮菜馆。
酱鸭、熏鱼驰名全上海,
人气永远在燃烧。
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
才能来这里奢侈一顿,
无论什么时候来,
门口的队伍都没有断过。
方斜路上的老同盛南北货总号
记得吗?
那一年 · 南市区
这里有老西门,这里有小东门
这里有小南门,这里有新北门
这里一共有10个门
历史小知识:
上海有一块区域被称为老城厢,城指的是城内,厢指的是城外居民生活的地方。就在这片老城厢的土地上,一共有过十座城门,它们分别是:新北门、小北门、老北门、新东门、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历史如云烟而过,只剩下城墙也只留下了小北门,大境阁那段50米左右的遗迹。
▼
老西门的路口
是否觉得熟悉呢?
人民路上
有没有你的回忆?
关于南市生活的一切印记,
这些老照片里的南市,你还记得吗?
方斜路419号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又名红房子医院,
这里的医生护士接生一多半老南市人,
多少囡囡从这里呱呱坠地?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多稼路1号
曾是中西医并治的综合医院,
如今是上海二甲医院。
勤风缝纫用品商店(中华路1414号)
菊花美发厅(中华路1450号)
城隍庙 桂花厅
方斜路97号 老同盛南北货总号
源诚食品厂,人民路
南市螺丝商店,人民路467号
葛德和陶瓷商店,人民路615号
上海电力修造总厂
福民街小商品市场
岁月蹉跎而过
南市区历经波涛风云变化
终在2000年结束了使命
并入了黄浦区
南市虽然消失
但是它在我们心口的回忆却早已烙入
身为一个南市人
我骄傲!
来源:上海社区发布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