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妙应寺白塔

时间:2024-01-12 11:08:06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是中国重点保护文物。

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救名"大圣寿万安寺"。寺院 殿堂栏楯一如内廷,佛像 窗壁皆饰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1368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院中间耸立着白塔,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 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 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於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的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妙应寺白搭和北海白塔遥相对峙,*北海白塔高约l5米,是北京最大的白塔,也是现存最大的一座喇嘛塔。《长安客话》一书中记载云:“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篁,身络珠网。珍铎迎风而韵音,金盘向*而光辉。亭亭岌岌,遥映紫客。”其规制之巧,建筑技术之奇,古所罕见。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中统元年(l260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首传西藏,後传入元大都。古代尼泊尔两国久负“良工之萃”盛名,受派遣来元的年轻工艺家阿尼哥既有胆识,又赋有建筑、绘塑才华,深得八思巴赏识,被推荐到忽必烈御座前,倍受重视。他入仕元朝40年,为中尼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中国曾建造过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山西五台山,一座在北京。

妙应寺白塔是阿尼哥所主持的建塔工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不仅具备内涵丰富的佛教意义,能适应各种活动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为元大都建筑增添了光彩和气势。阿尼哥的名字已载入我国史册。1961年,当尼泊尔马享德拉国王首访中国时,两国政府签订协议,修筑西藏通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公路,为纪念阿尼哥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这条公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3世纪70年代在北京落成的圣寺万安白塔,与20世纪60年代竣工的喜马拉雅山阿尼哥公路,体现了中尼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

感谢您对出书的支持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