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唐经幢
时间:2024-01-13 20:15:59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又一次来到那所小学,门卫依然友善地允许我进去参观。轻车熟路穿过两幢教学楼来到操场的北边,她仍然端庄的伫立在那儿。松江唐经幢并不完美,幢身上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石刻造像,也不宏伟,通高九米余,虽然在唐代经幢中属于身材高的,但仍然比不得其后五代至北宋修建的一些。而我却很喜欢。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开始,经历了太多的岁月,在历次战乱和各类运动中,处变、忍辱而不惊。当人们把她完全清理出地面后,尽管当初“立于通衢”之地早已沧海桑田,她仍以挺拔、残缺的身躯,如其他的优秀古迹一样,展示着古代文明的辉光,诠释着古代文化的精髓。松江唐经幢是大青石雕刻垒砌而成,现存二十一级,幢身八面,刻题记和《尊胜陀罗尼经》全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了较大的修整。幢基由三重须弥座组成,束腰上刻有隐龙、瑞兽、佛像,几无一尊完整。幢身由两节八棱柱拼接成,下短上长,北面残损严重,南面较轻,字迹或可辨认。幢顶十一级,雕刻甚为精细,有狮首、连珠、莲花、云纹、天王、仕女、伞盖、屋檐等。最上一层人物造像为郡主礼佛图,还比较清晰。与相距不远的同时代稍晚修建的南翔寺经幢相比,松江经幢幢顶像是缺了一级。幢顶各层似有顺序错误之处,仰莲层位置应稍低些。但目前的安排却也成就了松江唐经幢较为特别的整体造型。幢基、幢身、幢顶比例适中,幢顶各层的边缘连线呈上下收分之势,显得稳重而不呆板。早期石经幢如普通的石柱,除刻经文外,柱身顶部雕刻一些佛像。登封永泰寺的一对唐幢尚能看到其早期的形象,另外初唐垂拱四年(688年)的隆福寺长明灯幢算石灯一类,但也能看到经幢的一些早期形象信息。现存最早的经幢痕迹是八世纪初的拓本。经幢形象及其高度的变化多集中在幢顶和幢基,各部分的石刻内容也日渐丰富。幢顶开始模仿真实的幢幡和屋顶,幢基则采用须弥座的形式,层数也越来越多。被认为是八世纪上半叶所建的原起寺经幢(747年)和天护陀罗尼经幢(727年)则可以看到这种形制的变化,两幢基还没有使用须弥座,但幢顶已分别模仿屋檐和幢幡,其上的石刻形象也非常精彩。至九世纪,经幢形制似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国内尚存有多座这个时期的经幢,松江唐经幢在其中规模较大,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松江唐经幢单座独立,创建原因有镇海眼和行刑处超度亡灵的说法,其“立于通衢”的方式可能是已知的国内最早。国保碑幢基幢身幢顶幢基各层幢顶各层幢顶礼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