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石狮岩

时间:2024-01-13 23:06:26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小时候听老人说过,我们家乡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龙溪,传说古时候有龙在溪中嬉戏,因而得名。那是个山清、水秀、人美的好地方。特别是龙溪古城,就象是镶嵌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一颗宝珠,依山面水,四郊围绕香花甜果。东郊是稻浪滔滔的田园风光,南郊是令人垂涎的千顷荔枝海和香气袭人的水仙花海,西郊是一望无际的香蕉园,北郊是飒飒生风的甘蔗林。一年四季之中,家乡有吃不完的水果。在老人的话中,家乡俨然是花果鱼米富饶的人间乐土。

长大后,从旧书上看到,龙溪古城作为州(府)城的附郭,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天宝、紫芝殿于后,丹霞、名第拱于前,鹤峰踞其左,圆峤耸其右。”“枕三台,襟两河。”书上提到的这些山川名胜,至今历历在目。三台,指芝山上日华、万松、禅月三峰,两河是城南的西溪和城北的北溪。枕三台,芝山三峰就象是龙溪城的靠枕。芝山也就是龙溪城的靠山,风水学行话称主山,而天宝大山则是主山的靠山,称祖山。芝山脉承天宝大山,又分为左、右二支脉,左脉向东至隆寿山(今气象台)南折一路延伸至城中,古人在此建州(府)署(今中山公园);右脉向南直达溪边,古人在此建龙溪县衙(今县后街西侧)、文庙、儒学(今县前街西侧)。龙溪县衙、文庙、儒学系列建筑群,与芝山右脉同在一条轴线上,可谓一脉相承,这正是家乡的龙脉。以龙溪县衙为基点,北仰芝山,南俯溪流,左有腾龙山(龙文山),右有起凤(虎文)山,延轴线向南跨过溪流,溪南岸有南山,南山与相毗邻丹霞山,恰好构成古城的案山。家乡的龙脉本身风景殊胜,同时还是古城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全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既能顺畅迎纳南面的阳光和东南风,又可阻挡西北方向干燥寒冷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获得冬暖夏凉的功效。山脉上原生植被既能美化环境,调节城内小气候,也涵养水分,蕴育出古城第一泉,芝山上东井之水,是公认的全城最佳泉水。这样精巧的谋篇布局,山川与人文建置如此严整周正的格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确定了,古人超凡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近十几年来,在城市改造中,城南沿溪建起密集的塔楼群,原本贯通龙脉南北之间互相呼应的气势,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削弱了。新兴的塔楼群甚至阻断古城中轴南北通道,交通受阻,车流、人流被迫改道,人气顿失,原本商街闹市冯成冷清萧条。此情此景,恰好应验了“煞风景”这句古训,这是令人扼腕叹息的现状。放开眼光来看,庇护古城一千多年的龙脉,并没有被几幢楼房所淹没,南郊七首岩之首石狮岩,与芝山、丹霞山共处在一条轴线上,随着南岸的城市建设的推进,石狮岩有望成为新城区的案山,芝山与石狮岩之间的走向,正象一条雄跨南北的龙脉。用俗话说,这是一条过江龙。在这条龙脉上,分布许多名胜古迹,由北向南的山峰及名胜有:望高山-芝山(芝山三亭)-龙溪县(县衙、文庙、儒学)遗址-腾龙山(龙文塔基址)-虎文山(吴勋亭)-丹霞山(丹霞驿遗址、折冲之才坊)-琥珀岭(古松树林遗址)-石狮岩。上述名胜,因人们对北岸部分较了解,下文仅对南岸部分作简要梳理。

▲双庵路

1.丹霞山和丹霞驿 丹霞山(今烈士陵园),北临溪流,山上石头土壤都呈红褐色,若在朝日夕阳映照下,灿若丹霞。宋林宗臣诗云:

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

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邹鲁道源赊。

丹霞由此成为龙溪(漳州)城的雅称,城的四郊,就叫霞东、霞西、霞南、霞北。丹霞山扼守城南,是南驿路必经之地,古代丹霞驿就设在丹霞山下,这里曾是繁忙的入城要道,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重要的景观除了众所周知的南山寺外,还有作为城南方位元标志并有“漳南第一宫”美誉的南天宫。丹霞山下至今仍然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地名,分布在有蜈蚣山路一带,有娘妈庙、蜈公庵、布观音、姜黄亭、黄楮井、双庵庙等,上述古迹除南天宫遗址待考、蜈公庵改作南山小学外,其他都一一保存至今。

2.蜈公庵 在南山小学校园内(现蜈蚣山路东段),保存一断明代残碑和五对清道光年间的石柱,从石刻内容看,蜈公庵曾于清道光年重建。蜈公庵座南朝北,共有三进,中殿和后殿都建楼。中殿主祀关帝、蜈公王,楼上祀注生娘娘。其中两对楹联是:(1) 正气薄青天庙貌尊崇长映紫芝峰顶曙,

丹心明皦日馨香尸祝聿征新境里中春。

(2)身居新境上丹心自在,目仰芝山峰正气依然。

从楹联词义上解读,可以确定蜈公庵的方位处在着芝山龙脉的延伸在线。据老居民回忆,后殿挂楼匾“南天极地”,以此猜测,坊间所说的蜈公庵,会不会就是南天宫,尚有待考证。蜈公庵曾是香火鼎盛,信众遍布城内外。上世纪中叶,蜈公庵改作南山小学后,众神祇移至邻近临街的娘妈庙内,照常供奉,四方信众香火不断,华安汰内后坑村信众一如既往,坚持每年照例来蜈公庵原址(今南山小学)晋香朝拜。

▲蜈蚣山路(布观音段)

3.布观音在南山小学西边(现蜈蚣山路西段),相传始建于宋,现存为清晚期建筑。主祀软身观音神祇,原所奉布观音背部有“大宋”二字,今已佚。庵坐南朝北,共二进,中有天井和两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庵前还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置抱石鼓1对,正殿悬清嘉庆十年(1805)刻“慈航普济”木质正匾,石柱楹联4对。布观音也是庙前一带街坊的老地名。

▲姜园亭

4.姜园亭姜园亭古书写作姜黄亭,后改为今名,姜园亭是主祀玄天上帝的宫庙,当地村名、路名,因庙得名。庙在姜园亭路边,姜园亭村口。坐西朝东,共二进,中有天井和两廊。正殿四金柱刻两副楹联,庙外散落道光十年(1830)拜亭石柱等构件则。庙内保存南天宫庙匾,也许是南天宫拆除时移放于此。庙内保存一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龙溪县示禁碑,内容是保护琥珀岭山体,严禁滥伐树木。古人保护山体树木的自觉意识,值得今人借鉴学习。

▲姜园亭-宋造楮井

5.造楮井(宋)一名石水井,位于通往琥珀岭的驿路边(今在姜园亭村内),据方志记载:“宋造黄楮于此,其旁有姜黄亭。”楮是一种乔木,楮树皮所制的纸,可供书写。黄楮,指姜黄色的纸,即古代平民所用的土纸。黄楮井是值得珍惜的宋代文物,至今仍是姜园亭村村民的生活水源。古井覆石质井盖,凿四孔,现井盖残缺。

6.双庵庙原在丹霞山下驿路边,主祀如来佛,原有古联“双庵通驿路,古刹依南山。”原双庵庙一带古驿路,今为双庵路,双庵庙重建于烈士陵园路口。

▲折冲之才坊

7.折冲之才坊康熙年间为旌表蓝瑗(蓝理族弟)平台战功而立,位于南驿路双庵庙对面,其规制与蓝理坊相当,匠工更精美华丽,是当年漳州最耀眼夺目的功德牌坊。可惜的是,折冲之才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8.琥珀岭在丹霞山之南,民间俗呼虎爬岭。原是茂密的松树森林,最大的松树需十人张双臂才能合围,岭下村民有很多是百岁寿星。明初,龙溪县令徐闻远曾派人在琥珀岭挖掘出斗大的琥珀。据方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邑令徐闻远奇之,意其下必产琥珀,掘之果得珀,大如斗,泉遂竭。以后乡里遂替,今松亦无有。康熙初年大旱,乡人掘地爲桔橰,其下松头错立,则其说亦似有据也。”

9.石狮岩城南七首岩之首,原有石门、石桥,明代大儒李见罗石刻“狮子岩”三大字,现都已失踪。宋郡守李弥远诗:

翠合峰峦万叶稠,云擎佛屋出岩幽。

秋光不到庭阴树,晓日先明竹外楼。

户牖高低分世界,川原远近失汀洲。

汤休示我真消息,更在灵山最上头。

一座城市的龙脉,犹如城市的脊梁,龙脉上的人文积淀,就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延续一座城市的文脉,应完整保护龙脉的地质地貌、植被和名胜景观。保护自然生态,保持水土,历来是汉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理性的表现。我们的先辈,早已在保护芝山水土上,做了惠及子孙的好事。据方志载:“此(芝)山爲郡龙入脉之地。康熙二十七年,山半被大帅搆奉仙宫,漳人大不利。四十六年,郡人蓝理毁之。后又被兵民筑墙开掘,绅士合力填补,知府魏荔彤给示禁饬,今伟然巨观矣。”康熙二十七年,驻军将帅在芝山大兴土木,人们大感不吉利,蓝理主持道义,出手拆除。后又有兵民在芝山挖沟掘土,遭到士绅制止,众人出资买土回填,修复芝山龙脉。为杜绝后患,知府魏荔彤特出禁令,在相当长时间保护了芝山山体的原状。古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山脉生成自有其内在必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会得到良性的反馈,反之,任意破坏原有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将遭到大自然报复性反馈。明白了这一道理,相信不会再出现“煞风景”的憾事了。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