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嘎鱼养殖

时间:2024-01-14 11:01:36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一,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黄骨鱼,嘎鱼等,种类较多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黄颡鱼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中,生存温度范围广,一般为0℃~39℃,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水体最适宜PH值范围为7.0~8.5,适宜溶氧量为3.0毫克/升以上。

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也可以说是温和的肉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既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国内主要养殖的黄颡鱼品种养殖特性对比(引自一路凯歌)

二, 池塘主养。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利。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为1.5米左右,池底平坦,土质以黏壤土为佳。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四周低20~30厘米,面积为40~50平方米的洼坑,以便于成鱼捕捞。池中应配备增氧、投饵、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养殖准备

冬季抽干池内剩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过10厘米,让其冻晒一个冬季。于放种前15~20天注水0.8~1米(进水口应用60目网袋过滤,以防野杂鱼及其鱼卵进入),使用生石灰清塘,量为120~150千克∕亩,以杀灭病原体、野杂鱼等敌害生物。于放种前7~10天施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用量为350千克∕亩左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生物饵料。

(三)黄颡鱼主产区养殖模式参考

1,嘉鱼地区黄颡鱼养殖模式介绍

嘉鱼地区黄颡鱼养殖主要集中在渡普镇和潘家湾镇的沿两湖(斧头湖和西凉湖)线的万亩精养鱼池基地,黄颡鱼养殖面积有1000亩左右,今年主要养殖杂交黄颡鱼。当地黄颡鱼苗种养殖一般在苗种池将水花培育成规则苗种,放养量一般为25万尾/亩左右水花,俗称黄颡鱼标粗,然后转塘进行成鱼养殖,成鱼养殖放养模式如表1。

黄颡鱼标粗一般在4-5亩的苗种池塘里面进行,先对黄颡鱼苗种进行驯食。为了方便训食,需要在苗种池塘用尼龙网片圈一小块水面集中训食。苗种下塘2d后,以固定的投饵信号,利用灯光诱捕的方式,将黄颡鱼喜食的轮虫、枝角类或蚊虫等聚集集中起来以便黄颡鱼鱼苗摄食,并在灯光照射区域投喂配合饲料(以粉料和成团放入食台沉入水底),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根据吃食情况而定。5-7d后逐步减少诱捕电灯的数量并增大配合饲料的投喂量,直到黄颡鱼鱼苗习惯摄食配合饲料为止。待鱼苗长到3-5cm之后,在投喂粉料的同时,逐步投喂小颗粒膨化饲料。随着鱼苗的逐渐长大,慢慢加大膨化饲料的投喂量,并减少粉料的投喂,直至不投粉料。一般经过2-3个月的养殖,水花可以养到规格苗(100尾/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规格苗种不宜使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因为此时小规格苗种游泳能力有限,而且极易被增氧机叶轮造成损失甚至死亡。

黄颡鱼成鱼养殖一般在10-20亩的精养池塘里面进行,为了方便投喂,一般在投饵机附件设置由饮料瓶串成的圆形饵料台,既可以让黄颡鱼集中采食,又可以防止膨化饲料吹散到岸边而造成浪费。黄颡鱼成鱼养殖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投饵率在1.5%左右,如遇高温天气,黄颡鱼吃食差,适当减少投喂量。黄颡鱼成鱼养殖一般3-4月份放规格苗,8-9月份适当卖鱼松塘降低池塘鱼载负荷,并适时轮捕轮放,全年产量可达3000斤/亩左右。(以上内容引自公众号:可为渔业)

2,华中区黄颡鱼养殖模式。

1. 黄颡鱼养殖利润

1.1 黄颡鱼鱼价

2016年黄颡鱼终端鱼价波动区间在9.5~11.5元/斤,绝大部分时间稳定在10~10.5元/斤。2017年开年后黄颡鱼鱼价出现上涨现象,平均上涨1.5元/斤。炮头在3.5两/尾的黄颡鱼鱼价在12元/斤,炮头在4.5两/尾的鱼价在13.5元/斤。

1.2 黄颡鱼养殖利润

每个养殖户亩产量不同、养殖模式也不同,那么他们的养殖利润也会差异较大。那么本次黄颡鱼养殖利润采取的是平均水平,黄颡鱼饲料按8000元/吨、亩产量按1500斤、塘租按800元/亩、料比按照1.2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参照表1)。

1.3 黄颡鱼终端赢利案例

下面分享一下湖南安丰乡卜老板2016年卖鱼赢利案例,其管理水平和赢利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参照表2)。

2. 黄颡鱼养殖模式

在华中区常见的黄颡鱼养殖模式分为水花养殖模式和成鱼养殖模式,下面结合着养殖模式把它们存在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梳理。

2.1 水花养殖模式

2.1.1 该模式优点

① 投入成本低:根据一些标苗养殖户提供的数据,他们从水花养殖到100尾/斤的规格总费用在4.0~4.5元/斤,而养到平均规格在1.5两/尾左右的时候,总费用在6.5~6.8元/斤。

② 养殖周期短:黄颡鱼从水花养到100尾/斤用时大约2.5个月,黄颡鱼从水花养到平均规格1.5两/尾需要用时10~13个月。

③ 水花供应充足:在华中区黄颡鱼水花可以在5月~9月份买到,一个黄颡鱼标苗塘一年最少可以养两批。

④ 养殖利润高:黄颡鱼苗种规格在100尾/斤的价格在15元/斤,单斤养殖利润在10元/斤,亩利润在10000元以上;黄颡鱼养殖至成鱼均重1.5两/尾的规格,终端售价在11元/斤,单斤养殖利润在4元/斤,亩利润在6000~8000元。

2.1.2 该模式缺点

① 水花成活率低:通过和一些标苗养殖户对黄颡鱼水花成活率进行换算后得知,一般养殖户水花成活率在5%~10%;较好养殖户的黄颡鱼水花成活率在10%~15%;只有很少一部分养殖户能实现15%以上的成活率。

② 片子鱼苗销路不畅:在这里销量不畅并不是市场没有需求或市场需求不旺盛,而是指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等引起的。笔者在湖南津市走访的时候发现一部分标苗养殖户因为黄颡鱼苗卖不掉而被迫养到成鱼出售,中间还要面临着苗种密度大生长速度缓慢及翻塘的问题。而我在去津市市场调查前安乡两个大养殖户因为买不到苗而被迫空塘的现象。

③ 病害防控难:引起黄颡鱼苗种死亡量最大的两个病害是“大肚子”和烂身。通过和一些专家人士沟通,得到的共同观点是黄颡鱼苗种“大肚子”和水体中浮游生物的老化程度有关;黄颡鱼苗种烂身和底层水质调控有关。

④ 驯化难:能成功把黄颡鱼水花驯化到集群摄食还是需要很强的耐心和经验的。

2.2 成鱼养殖模式

曾经有人问我,华中、华东、华南三个区域黄颡鱼养殖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给的回答是华中养“新口”黄颡鱼,华东养“新口”和“老口”黄颡鱼,华南养“老口”黄颡鱼。华中区养殖成鱼规格偏小,一般起捕规格5寸筛、6寸筛起捕,即养殖规格在1两/尾以上就可以上市了。

2.2.1 该模式的优点

① 成活率高:黄颡鱼水花养殖模式中黄颡鱼的成活率只有5%~15%,但是黄颡鱼从片子养到成鱼的成活率可以达到90%或者更高。

② 技术要求低:技术要求低是相对于水花的培育,在该模式下只要你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包括草鱼等养殖),你就可以把黄颡鱼养成功。

③ 养殖利润高:把黄颡鱼养到平均规格1.5两/尾上市的综合养殖成本在6.5元/斤左右,按照市场11元/斤的鱼价,黄颡鱼单斤养殖利润在4元/斤左右,按亩产1500斤来算有6000元/亩的净利润,比华中区养殖其它淡水常规鱼类利润较高。

④ 市场需求量大:如果你不是对终端售价有过分追求的情况下,只要你能养成都能很快的把鱼卖出去。近10年来,黄颡鱼养殖稳定在9.5~10元/斤,就算2014年黄颡鱼鱼价最低迷的那一年都没有跌破养殖总成本以下,这说明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

2.2.2 该模式缺点

① 投入成本高:该模式下黄颡鱼亩投入成本在15000元左右,是华中区草鱼养殖亩投入的2倍以上。15000元的亩投入成本给华中区一部分养殖户关上了大门。

② 养殖周期长,风险大:一般情况下黄颡鱼需要养殖一年才能上市,资金占用时间长,并且翻塘和疾病带来的损失也不可能衡量。

③ 品种搭配不合理:品种搭配不合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不放养花鲢或者放养小规格花鲢,这样会造成黄颡鱼池塘里面浮游动物较多,引起肥水难、夜间耗氧大池塘溶氧不够,最终造成黄颡鱼食欲不振问题。二是水体空间浪费,黄颡鱼是底层鱼类,在养殖户不敢多放养花白鲢的情况下会造成中上层水体空间闲置。

④ 亩产量低:华中区黄颡鱼亩产量相对于华东和华南较低。目前华中区黄颡鱼亩产量在1500~2000斤,华东区黄颡鱼亩产量在2500~3000斤,华南黄颡鱼亩产量在5000~6000斤,这说明华中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⑤ 亩利润有提高空间:虽然上面说养殖黄颡鱼亩利润在6000元左右,比常规淡水鱼利润高很多,但是目前华中区黄颡鱼亩利润还有更高的提升空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亩产量,可以往2500斤、3000斤或者更高的产量去设计养殖模式;另外一种是充分利用中上层水体放养白鱼、鸭嘴(尖头艳丽鱼)等经济价值高的产品。

3. 黄颡鱼高效养殖模式推荐

上文对黄颡鱼现有模式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梳理,另外笔者在走访养殖终端,调查黄颡鱼养殖模式并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有两种黄颡鱼养殖模式在调整卖鱼时间、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抗死鱼风险、提高赢利水平等都有较好表现,现在把这种模式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3.1 黄颡鱼轮捕模式

目前黄颡鱼养殖户绝大多数都是一次性把鱼出售90%以上,然后排水干塘。但是笔者在终端走访中发现黄颡鱼轮捕模式有一少部分养殖户在操作,并且养殖效益及养殖优势还很明显。

3.1.1 该模式优点

① 捕大留小:通过该手段可以使“炮头”鱼快速出售,腾出空间让其它规格黄颡鱼摄食更多饲料,提高剩余黄颡鱼生长速度。通过出售“炮头”鱼,也是直接降低存塘鱼密度,释放更多水体空间,这两者因素的共同作用,达到了黄颡鱼快大、快卖的效果。

② 合理出鱼:黄颡鱼价格这几年虽然整体稳定,但是在不同的时间价格还是有0.5~1元/斤的波动。通过该轮捕模式,在黄颡鱼价格达到理想时,就可以适当卖一批“炮头”鱼,实现短期内盈利和资金回笼。

③ 降低亏钱风险:这主要是“翻塘”风险和发病死鱼风险。在黄颡鱼养殖刚刚兴起的湖南、湖北两省,在2015年和2016年黄颡鱼翻塘率较高,经济损失较大。通过轮捕模式,适时出鱼,降低黄颡鱼存塘密度,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该风险。

④ 能有效降低料比:轮捕模式降低料比主要是不断地去除“炮头”稀释苗种密度,提高“小鱼”对饲料的摄食量和生长速度,降低“大鱼”对饲料的过度消耗来实现的。

⑤ 华中区现在主要是养殖“新口”黄颡鱼,对黄颡鱼上市规格要求不高,黄颡鱼轮捕模式刚好适合。

3.1.2 该模式的缺点

① 不能实现出售大规格黄颡鱼:通过轮捕模式出售的黄颡鱼主要集中在0.1~0.2斤/尾,要想达到0.4~0.5斤/尾的商品黄颡鱼该模式做不到。

② 部分区域出鱼不畅:这主要是轮捕模式一次性出鱼量较少,一次性达不到鱼贩子需求量,鱼贩子不愿意去拉鱼造成卖鱼不畅。所以养殖户要根据自己的养殖习惯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该模式。

3.1.3 该模式饲料选择

目前市场上黄颡鱼饲料档次主要有两种,40%蛋白黄颡鱼饲料和42%蛋白黄颡鱼饲料。在轮捕黄颡鱼养殖模式中选择哪一款饲料,笔者认为选择42%蛋白黄颡鱼饲料较为合适。在黄颡鱼轮捕养殖模式中我们是通过黄颡鱼多吃、快长来实现的,而产品定位设计合理的42%蛋白黄颡鱼饲料可以实现。笔者在2013年的时候做过40%蛋白黄颡鱼饲料和42%蛋白黄颡鱼饲料对黄颡鱼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42%蛋白黄颡鱼饲料养殖下的黄颡鱼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见表6。

3.2 一年两季模式

一年两季模式的推出得益于黄颡鱼优质苗种的培育,现在华中区推广的优质黄颡鱼苗种生长速度是普通黄颡鱼生长速度2倍以上,只要饲料、池塘条件、养殖模式选择合理可以轻松实现一年两季模式(如表7)。

3.2.1 池塘条件要求

① 需要两个鱼塘或者更多:本养殖模式是通过标苗塘进行粗养,经过1个多月的饲养后对鱼塘进行分级,约40%的“头鱼”分筛到另外一个塘继续饲养,约60%的“尾鱼”留在原有鱼塘继续饲养。

② 增氧设施:需要最少5亩一台3KW的增氧机,用来增氧和水质交换作用。

3.2.2 该模式优点

① 一年多出一批鱼:充分利用好标苗池塘为商品鱼塘提供相应规格的黄颡鱼苗种,一年可以实现出售两批黄颡鱼。不但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还加快了资金流动。

② 提高亩产量:该模式讲究的是密度适中,不过分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反而一年折合下来亩产量会有所提高。

③ 黄颡鱼生长速度更快,炮头更大。

④ 更容易管理:单季鱼的低密度放养模式下水质更容易管理,鱼病也更容易控制,最终提高黄颡鱼养殖效益。

⑤ 成活率更高:这里的成活率主要指商品鱼塘的成活率。养殖大规格的黄颡鱼苗种成活率更有保障。

⑥ 可以轻易实现大规格黄颡鱼养殖,即1.5两/尾起售,炮头在3两/尾以上;也可以实现小规格黄颡鱼养殖,即1两/尾起售,炮头在2两/尾以上。该模式实现了轮捕模式所不能实现的大规格黄颡鱼。

3.2.3 该模式注意点

标苗塘和成鱼塘养殖时间、出鱼时间一定要规划好,不能长时间压塘而影响后期养殖。

3.2.4 该模式饲料选择

根据营养需求,黄颡鱼苗种期最好选择42%蛋白黄颡鱼饲料,其不但能提供充足的营养还能提高黄颡鱼生长速度。但是终端走访中部分养殖户会选取40%蛋白黄颡鱼饲料,他们认为小苗期使用高蛋白类饲料死亡率较高。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饲料营养标准设定和投喂率不匹配造成的。

3.2.5 放养密度推荐

如表8和表9。

4. 总结

黄颡鱼养殖模式和出鱼习惯有很多种,别人的模式能挣钱,也许自己使用后就会亏钱。所以没有通用的模式,其他养殖户的养殖模式我们可以去借鉴,然后再根据养殖户自身的养殖特点和技术水平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养殖方式!

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中大水生通讯》第62期,为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按以下格式在篇尾注明

1、来源:《中大水生通讯》第62期

2、作者: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长江区 李家庆

3、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号:gzchengyi2013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2,华南区养殖模式参考

养殖黄颡鱼自然也如同养殖其他的鱼一样 ,成本低效益高,自然也是离不了产量作为前提,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下珠三角养殖黄颡鱼的主要特点,放养密度大约3到5万尾每亩。一种为5、6月份左右放养500-40尾一斤规格,次年清明节左右一次性出鱼,当地称为养殖新鱼。还有一种为3、4月份直接放养40尾一斤规格的黄颡鱼。养殖到中秋或者年底出鱼,当地称为养殖旧鱼。本文主要以这两种养殖的方式做分析。

首先对这条鱼的自身特点做简要的介绍:

1、

底层生活,这一点不同于草鱼等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底层生活的叉尾、牛尾巴(乌苏里鲿)、泥鳅等也有这样的特点。当然处理的思路上也是类似的。溶氧需求3.0mg/l,低于3.0mg/l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mg/l则容易死鱼。3mg/l的溶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草鱼浮头的溶氧值,要保持底层水的溶氧始终在3mg/l以上,这就是黄骨鱼养殖的难点所在!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在底层,这样底层容易积累有机质,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容易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是厌氧环境,这样继而又加剧了病害的增加,所以黄骨鱼的病害特别多,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死几条鱼。

2、

放养的密度大,3到5万的亩放养量。当鱼苗还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这个大密度的影响,当鱼的规格变大以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一亩667个平方上有3到5万尾鱼,平均每平方米45-75尾鱼,基本上在池塘底部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每条鱼不断的游泳,很容易把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推到池塘的水体中散布开来,这样有机质在水体中散布开来,相对表面积增加,吸附能力加强,很快就把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掉、矿物营养元素吸附掉、遮挡太阳光的照射深度,短短数天,池塘中的藻类基本死掉,或者留下具有鞭毛的隐藻门藻类存货、轻微的状况是蓝藻大量繁殖。另外散布的有机质也提供了细菌、原虫类的数量增加所需的营养和生活设施,这样又反过来造成氧气的减少,病害增加。

3、

这条鱼又具有一定的地盘优势,即一个鱼群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如果随意引入外来的影响因素,如多放一小批黄骨鱼或者受光、声音、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全塘鱼因为保护地盘的大运动,如同链式反应一样,短短数天全塘水变黄,死鱼病鱼增加。严重的可能几个月都是黄浊水,即藻类缺乏所表现的现象。

4、

池塘中的供养源:浮游植物光合作用70-90%,增氧机、风力作用10.96-20%,水体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1-3%,这里说明藻类对于整个水体的溶氧供应最重要,而以上的分析可见,养殖这条鱼的难度比很多其他养殖品种都要大点的原因了。那么对于增氧机的供养效率能抱多大的希望呢?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例,在水体很干净的时候,可以为周边约16米范围内水体有效增氧,即大约1.3亩左右。而黄骨鱼塘刚好因为鱼类的活动,水体中的有机质多,水体的粘度大,增氧机的效率基本是降低的。

5、

池塘中溶氧的消耗源:细菌对有机质分解耗氧40-70%,鱼类的呼吸10-30%。夜间藻类的呼吸作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过肥的水体,黄骨鱼也是表现尾吃料差,病害相对较多。

综上所述要解决黄骨鱼养殖的溶氧问题,就要解决水体中藻类的问题,水体中有机质的问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问题,藻类丰度问题、水体透明度的问题、鱼类应激安静程度问题,接着要解决黄骨鱼生长速度,病害、存塘量、料比低的问题,才能达到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然解决系统问题就要用系统的方法,如果用单一的方法一般效果就欠佳,比如直接使用增氧改底类产品,可能效果就不能达预期,反而有可能加剧病害,增氧改底类产品释放氧气,被有机质吸附后,造成有机质上行,如果恰逢水体上下对流的季节,这样的意外情况就会发生,反而起了不好的作用。

解决思路方法:

第一步:净水调水——解决水体干净、有机质散布的问题,解决增氧机的增氧效率问题。

解决这一步要先将水体中散布开的有机质相对表面积变小,减少有机质在水体 中的散布,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这样阳光可以照射更深的水体,以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所需,同时增加水体中的矿物元素,补充增加水体的硬度,以利于藻类的繁殖生长。此步骤可以使用表面清洁剂、吸附剂等,如聚丙烯酰胺,快速处理水体中的有机质。再接着每亩少量多次的使用如生石灰等补充矿物元素,增加水体的硬度。当然也可以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制剂。这样当水体的透明度增加后,光照的深度增加,即可以减少水体中细菌的数量,减少细菌耗氧。阳光即最好的杀菌剂。同时水体的有机质减少后,水的自由度恢复,在增氧机、风力等作用下,增效效率即可增加,发挥10.96-20%的增氧效率。平时少量多次的常年坚持使用生石灰也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第二步:改底布菌培藻保健——解决底部有机质、水底水体菌相藻相问题、解决藻类增氧效率问题,解决鱼体免疫性的问题

当水清以后,即可采取第2步,一般好的净水产品2-4个小时即可使水体变清爽干净,并维持数日,这个时候在水体中补充枯草芽胞杆菌、底部增氧剂,配合改底吸附性材料,分解底部的有机质,减少底部的耗氧源,同时利用有益菌群的数量抑制厌氧菌的数量,达成改善底部,水体中的菌相。有机质经过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分解,形成有利于藻类生长所需的小分子态有机体,藻类接着会在随后的4到7日内恢复数量。当然也会有过多或者不足的问题,过度则需要使用光合细菌抑制,过少则可以适当补充藻种或者引入新水即可。一般的时候在珠三角的养殖密度下,一般因为各种原因如鱼的活动影响、在这个时候达到平衡,即透明度、藻类的丰度30公分左右,这个状态就比较适宜。如果藻类太多,夜间的呼吸作用影响在夜间吃料的黄骨鱼的消化吸收,也造成水体中缺氧,而这个时候的缺氧增氧机都难以弥补,反而爆头出血的病害会增加。如果藻太少,则光合作用造氧气不足。当藻类的丰度恰好的时候,既能满足氧气的供应,夜间也不会因为藻类的呼吸作用而造成缺氧,又满足了生态循环所需的基本生产者数量要求。

同时定期拌料内服乳酸菌、多维等,抑制鱼体内肠道内的其他细菌,同时修复肝胆,在鱼体的系统中也通过菌类的互相抑制、肝脏的修复等提高了鱼体的免疫力。加上以上的水体补菌,如果平时少量多次长期坚持,也就基本解决了水质、底质、溶氧、病害的问题。

第三步:解决不断增长的存塘量所需溶氧、空间的问题,并稳固前两部分成果。达成降料比、病害少、水质问题少,生长快、成本低效益高的最终目标。

这里就用图标为例做分析:旧鱼放养40尾一斤,亩放养量4万一亩为例做分析。

如图:初始4约分放苗一亩4万,规格40尾一斤,那么初始的放养量基本一亩1000斤黄骨鱼,随着投喂生长,大概到5月,即每亩的存塘量超过2千斤,在自然条件下基本就达到顶塘状态。在多开增氧机和水质较好的情况下,顶塘量也随之上升;接着进入6月份,存塘量基本达到每亩3000斤以上,这个时候也伴随着气温进入高温季节,水温升高,鱼的体温也升高,鱼的代谢开始增强,吃料量增加,溶氧需求增加,对于池塘的要求增加。具体根据存塘量的变化做如下的技术管理。

另一种养殖旧鱼示意图:以6、7月份规格40尾一斤开始计,放养密度3万尾一亩,养殖到次年清明左右干塘出鱼。

此种模式下养殖对比旧鱼的养殖的优点在于:7-9月份的高温季节,池塘的存塘量比较低,鱼的规格比较小,这个时间鱼吃料好,生长快。当然进入到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的时候,保持冬季鱼的摄食,保障鱼步掉膘。

珠三角的冬季不同于北方的冬季,水温气温维持在15度左右的时间比较长,只有短短的数周时间水温低到鱼不摄食。较高的水温,对于鱼类这种变温动物来讲,冬季的代谢还是很旺盛的,如果冬季的营养跟不上,反而会受身比较明显,一条鱼瘦身10-20%貌似不明显,但是一亩里面5000斤鱼瘦身500-1000斤将是个巨大的浪费。上面所述很多原因会导致冬季水更容易发黄,藻类更容易死亡而引发氧气不足,吃料差。而因为水温低,代谢相对低,吃的好的鱼塘的长肉效率反而要比高温季节更加明显。虽然吃的每次很少,冬季三个月吃料的总量或者只和高温季节一个月相当,但是长鱼的重量却超过了高温季节一个月的长肉重量。所以水温对于鱼类的生长是很重要的。根据存塘量的技术管理思路如下图:

那么对于如何看待对于料比的影响呢?首先计算下料比对于养殖黄骨鱼的重要性,饲料占养殖的总成本大概占80%,目前珠三角一带黄骨鱼饲料的几个一般3.75-4.3元一斤。那么对于料比降低的空间在水产高密度养殖的水体是普遍有空间的。在同样的产量下料比每降低0.1那么对于黄骨鱼的成本降低即可降低0.375-0.43元。对于普遍亩产5000-8000斤的产量来讲,一亩将多盈利2000-3000元,那么料比降低0.2呢?降低到0.4呢 ?

用两张图分别描述对于料比影响的关键所在:第一张为旧鱼模式

图二为新鱼模式的示意图:

最后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以上数据虽然更多的是示意形式,但是跟实际的数据差别并不大。调水改底的技术是保障养殖的技术,但是降料比的技术更多需要从经营的角度去完善。实际生产养殖中也确实达成了料比的大幅度降低,正确的表达了饲料原本设计的料比。当然其实对于每一种水产养殖品种这样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只是黄骨鱼处于自身的特殊原因,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也就更能表达出极端条件下的养殖技术要点。对于华中华东区域的养殖上也有一定的条件重合性。当然如果驯化黄骨鱼白天投喂、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会有进一步的优化。只是珠三角一带这样做的条件不足。养殖户半工半养,夜间投料更符合实际。

也以此文做一个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您的养殖成功助一臂绵薄之力。

1、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2、作者:殷猛

3、腾氏水产商务网微信号:tsfish

3,华东等其他区域养殖模式参考

1、市场概述

浙江地区黄颡鱼主产区在浙江北部,湖州地区的黄颡鱼养殖面积8万亩左右,多为10亩左右的土塘,主要集中在菱湖、和孚、千金、钟管、东林、洛舍等地,饲料容量13万吨左右。

养殖户大多数都是本地人,以养鱼作为全部经济来源,他们大多拥有十年甚至更长的养殖经验,但养殖水平参差不齐。

2、养殖模式

2.1 池塘条件

该地区的鱼塘一般都为比较规则的长方形的土塘,池塘面积10亩左右,水深1.8-2.0米,水源来自于河道或沟渠,水质一般,进排水方便。每个池塘配有2-3台增氧机,无投饵机,池塘条件较好。

2.2 放养模式

该地区黄颡鱼养殖主要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黄颡鱼的精养模式,另一种为与白鱼的套养模式,但由于近几年白鱼价格持续较差,该模式下的养殖面积大量减少。精养模式下的黄颡鱼全年均可放种,放种规格差距较大,从每斤十几尾到几百尾不等,密度在1.5-2.5万尾/亩不等。每种模式套养少量花白鲢,放养密度和规格差别较大,有些还套养少量的鲫鱼用来清理底层有机质。当地的黄颡鱼水花大部分购于四川,占据80%以上;其它为当地的土苗、全雄苗、杂交苗等,占据20%左右。下面列出黄颡鱼精养和套养的主流放养模式,仅供参考,详见表1、表2。

2.3 养殖周期

该地区养殖的黄颡鱼分为“新口”、“小老口”和“老口”三种。一般来讲,“新口”黄颡鱼养殖周期12~13个月,炮头在3两/尾左右,料比在1.1~1.4左右;“小老口”黄颡鱼养殖周期14~16个月,炮头在3.5~4两/尾左右,料比在1.4~1.6左右;“老口”黄颡鱼养殖周期16个月以上,炮头在4两/尾以上,料比在1.6~1.9左右。

2.4 投喂方式

该地养殖黄颡鱼全程使用膨化料,正常情况下一天投喂2~3次,日投喂率普遍为1.5%~2.0%,高峰期可达到2.5%。每天的投喂次数与投喂量要根据鱼的摄食情况以及天气、温度等具体决定。在整个养殖周期内,每亩投料量一般在1.5~1.8吨,也有少量养殖户可达2吨。

2.5 起捕模式

该地基本为一次性捕捞,捕捞时间不定,全年均可出鱼,出鱼高峰期在5~6月份和9~11月份。黄颡鱼主要销售到杭州、南京、上海、常州、江西等地。

2.6 养殖效益

一般来说,“新口”黄颡鱼饲料成本约4.5~5.5元,池塘亩产量一般在2000~2500斤;“老口”黄颡鱼饲料成本约6.5~7.5元,池塘亩产量一般在2500~3000斤;“小老口”黄颡鱼介于两者之间。三种规格黄颡鱼的养殖效益没有明显分界,亩效益一般在4000~10000元不等,有的养殖户亩效益甚至可达2万元。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有鱼价、产量、管理水平以及饲料水平等。下面分别列出“新口”和“老口”黄颡鱼的具体出鱼效果(详见表3),仅供参考。

3、饲料选择

3.1 营养指标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养殖户所关注的营养指标为粗蛋白,对其它营养指标并不关心。我们收集了一些厂家的标签,各营养指标的标签值见表4。

3.2 品牌、档次与价格

目前,该地区黄颡鱼膨化料品牌众多,主流的档次为40%蛋白,涉及饲料厂家有20个以上,其中有大型集团性企业,如海大、粤海、通威、大北农等;有本地中大型企业,如中大、明辉、金大地、联兴、海皇等;也有本地小型企业,如亿盛、经大、益祥、鸿利、兴龙马等。本次调查得到黄颡鱼膨化料到养殖户的价格为8500~8600元/吨,打预付款、搞活动、年底等均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总体算下来每吨可优惠1000元左右。

3.3 评价指标

调查发现,养殖户最关心的最终还是养殖效益,但由于养殖效益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他们会通过料比(包产)、鱼体体色、炮头、肥满度等指标来评价饲料的品质。当地人喜欢在一起喝早茶,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多,因此一旦某户效果好或者效果差,周围养殖户很快就能知晓。

4、营销模式

4.1 养殖户资金状况与信誉度

这几年黄颡鱼价格一直较好,养殖户每年都有较好的收益,因此他们的资金状况良好。每年年底养殖户出完鱼都会把预付款打给经销商或者饲料厂,因此当地很少出现赖账、死账的情况,当然也有养殖亏本确实没钱还款的会有一定的赖账、死账现象。总体来说,该地区养殖户的信誉度较好。

4.2 经销商营销特点

据调查了解,该地区黄颡鱼膨化料的经销商较多,他们拥有店面,除了饲料还经营调水、鱼药、渔需等产品。他们通过预付款、联系苗种、帮助调水、出鱼等手段,对手下的养殖户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据了解,养殖户打预付款给经销商会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因此养殖户也很乐意卖鱼后就将饲料预付款打给经销商。

4.3 饲料厂营销特点

该地区也存在一定量的直销,资金充裕的养殖户也会用现金直销的方式获得更低的价格,

业务员是他们与饲料厂之间的联系人,扮演着重要角色。业务员通过相应的塘头技术服务换取一定的销量,和养殖户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在广告和宣传方面,有些饲料厂通过在墙上、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开培训会等宣传方式为自己的品牌做广告;也有些采取附带赠送饲料、衣服、调水产品等营销手段。

5、小结

现对湖州地区黄颡鱼的养殖模式、饲料品牌与选择和营销模式这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

5.1 养殖模式

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可以把湖州地区黄颡鱼养殖情况概括如下:

(1)多数养殖户自己拥有标粗塘,可进行标苗。水花大多来自四川,也有少量的本地苗。苗种种类繁多,有普通苗、全雄苗和杂交苗等,苗种质量参差不齐,三种苗种各有优缺点。普通苗的优点是苗种便宜、购买方便,缺点是整体生长慢、抗病力差、不耐运输;全雄苗的优点是前期生长速度快、较普通苗耐运输,缺点是后期生长慢、抗病力差;杂交苗的优点是生长快、抢食凶、抗病力强、耐运输,缺点是价格较贵、体色略浅。

(2)黄颡鱼精养的放养密度,苗种规格稍小的在2-2.5万尾/亩,规格稍大的放养密度在1.6-2万尾/亩,搭配少量的花白鲢,但许多养殖户不放养花白鲢或者放养的花白鲢规格较小,因此在花白鲢的放养规格和密度上仍需优化。可将花白鲢的规格提升到1斤/尾左右,放养密度每亩30尾左右。

(3)出鱼情况详细的可分为三种模式,“新口”、“小老口”、“老口”,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养殖“新口”鱼周期短、料比低,但养殖规格小、产量低;而养殖“老口”鱼养殖规格大、产量高,但相应的周期长、风险高、料比高;养殖“小老口”鱼介于两者之间。养殖三种模式的效益没有明显的分界,主要因受鱼价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这三种模式原则上没有好差之分,养殖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

5.2 饲料品牌与选择

该地区涉及黄颡鱼膨化料的饲料厂家众多,可分为大型集团性企业、本地中大型企业、本地小型企业三类。三种类型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大型集团企业凭借集团优势站稳脚跟;本地中大型企业凭借企业声誉以及稳定的产品质量占有一席之地;本地小型企业凭借灵活的销售政策以及地理优势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虽然企业众多,但无论在饲料质量上还是销量上均没有一枝独秀的企业,各厂家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因此这也给养殖户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扰,多数养殖户选择具有盲目性,会受到经销商和周边养殖户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自主选择饲料。

在当地有些养殖户会选择几个牌子的饲料混着用,多数为2个厂家的,也有3个甚至4个厂家的,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降低养殖风险并且也维持相应的客情关系。

5.3 营销模式

除了各大厂家的广告宣传、赠送物品以及返利等政策外,个人认为还有两种比较好的营销方式。一种是塘头技术服务,在走访中发现,养殖户非常渴望得到塘头服务,特别是鱼出问题时。然而有些厂家虽然有技术服务团队,但受限于自身专业技能,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因此,饲料厂家可对业务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业务员自身技能。在服务中业务员也要努力学习,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指导养殖户养殖,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以优异的服务质量换取销量。另一种营销方式是为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上文也提到当地苗种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这样既解决了养殖户的苗种问题也提高了对养殖户的把控能力。

6、建议

由于目前湖州地区各大饲料厂家在黄颡鱼膨化料的效果和销量上均没有拉开较大差距,口碑也没有形成,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四点入手,帮助养殖户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6.1 选择优质苗种

苗种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苗种的好坏可决定养殖效益的高低,因此能够帮助养殖户提供优势苗种,可拉近与养殖户的距离,提高把控能力。

6.2 创新养殖模式

虽然近些年黄颡鱼的价格较为稳定,但也存在价格较低的时候,在市场行情无法提前预知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养殖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市场行情的影响,而且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模式创新可以点做起,不断摸索改进,成功后即可辐射周边。

6.3 保证饲料质量

良好的饲料质量是饲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立足之本。市场往往只给我们一次机会,一旦失败就很难在这片市场立足。因此,饲料厂家应严格把控原料品质,根据具体的养殖模式优化其配方结构、加工工艺等,为养殖户创造更大的养殖效益。

6.4 加强服务质量

在走访中发现,养殖户渴望得到技术指导,故饲料厂家可对业务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业务员自身技能,为养殖户带来更专业的服务。(完)

注:以上内容

1、来源:《中大水生通讯》第61期

2、作者: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长江区 李彬

3、公司微信号:gzchengyi2013

国内淡水养殖品种据不完全统计都有五百多种,国内主流养殖品种在近10年里没有跌破成本价的品种不多,其中黄颡鱼就是其中一个,但现在进入养殖户视线的有普通 全雄 杂交,今天分享正品杂交黄颡鱼盈利2大模式,在分享之前,请看简单对黄颡鱼做出的一些对比,请参考

杂交黄颡鱼最佳养殖盈利模式之一:

六月十日前直接投放杂交黄颡鱼夏花苗,秋季起塘销售商品鱼,池塘进入冬晒模式。

优点之一:有效地充分利用于5至10月这个短暂的鱼类生长季节,和池塘面积的充分利用。

优点之二:避开了漫漫冬季的过渡期疾病,冰冻,水质恶化的危险。

优点之三是:饲料饵料系数降低,由跨年比1:1.5左右降到1:1左右,收成提高。

此模式特別适合于黄河沿岸以及以北,西北,东北地区冬季水池结冰地区的水产养殖户。

管理细节提示和效益分析:

在本地水温稳定在22度以前十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灌水至1~1.5米,待毒性消失后,每亩池塘泼洒光合细菌5到10斤+藻种200g。3到5天后每亩投放2万尾2.5至3公分大小的经训化吃食的无病无虫的优质正宗杂交黄颡鱼。1天开始投食(池內浮游动物多的可能要几天后重新训食)起初投饲正规大厂家生产的粗蛋白42左右的优质名优膨化料,直径:0.5至1mm左右,每日4到6次,对因太阳辐射较大区域,可在食台区域搭一遮阳蓬,这样白天投饲食欲均可。日投喂量在百分之4到8左右。因该鱼十分婪食,故每次喂养不能太饱,而且食台附近要有增氧措施。以后随着鱼苗长大逐步减少每日投放次数至3次,量逐步减少至百分之3到6,中后期饲料粗蛋白40就可以了。养殖期同做到常调水,常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制剂并同改底剂,鱼大大平台的过硫酸氢钾结合使用效果较好。这样经过大约4个月的养殖周期到达10月上中旬前,每尾重可达1.5至3左右的商品规格,就可全部出塘起补,晒塘入冬。

据技术水平和养殖条件不一,一般亩产可达2000到4000斤。饵料系数一斤鱼耗料1斤到1.2斤饲料。综合平均每斤成本6元左右。近几年平均市场价10.5元算,每斤利4.5元,每亩盈利:8000元至16000元左右。

最佳养殖盈利模式之二:

当年6月10日前投放水花,每亩30万左右,培育25天后,鱼苗达到夏花规格(2.5至3公分)出塘卖出部份鱼种获利,留下每亩定塘,2.5至3万尾喂成商品于年底出售,然后清塘过冬冬晒为明年养殖做好准备工作。该模式养殖水花成活率一般是50%以上,后期成鱼出塘2000到5000斤。亩利润在1.5万到3万之间。该模式适合于华中(偏南),华东,华南,西南,江南,地区有条件和一定技术水平的渔民朋友实施。

温馨提示重点做好,鱼池冬晒或清除底泥从而提高水花成活率和成品养成率。

(以上内容引自公众号:一路凯歌)

(四),养殖管理

1,水质调节

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隔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每10~15天交替使用1次生石灰和EM菌(复合生物制剂),用量分别为10~15千克∕亩和1~1.5千克∕亩,以改良水质和底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度为7.5~8.5,透明度为35厘米左右。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2,饲料投喂

根据黄颡鱼喜欢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投饵机前方用网片围成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食场,网片四周外侧用竹竿固定,下缘入水50~60厘米,上缘用塑料瓶子、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以防饵料随风飘散。设置食场的目的是为了让黄颡鱼按照“四定”原则进入食场内“集体就餐”,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并便于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黄颡鱼在鱼种培育期间已经驯化过,一般鱼种入池2天后即可投喂。投喂黄颡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6%~40%,粒径为2~5毫米,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午9:00~9:30、下午16:3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4~5月份,投饲率为3%左右;6~9月份,投饲率为5%~8%;10月份后,投饲率为3%~5%。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80%的池鱼吃饱离开食场为宜。

3,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捞除池中残饵、杂物。定期检测水温、溶氧、酸碱度、透明度等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让黄颡在肥、活、嫩、爽的池水中生活、生长。平时应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载苗种放养、施肥调水、饲料投喂、防病治病、捕捞销售、经济效益等情况,为下一年的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三, 池塘套养

(一)常见的黄颡鱼与其他鱼类的混养模式

1.黄颡鱼与加州鲈的混养模式。一般在5月中下旬、水温达到18℃时,放养主养品种加州鲈鱼苗2000尾/亩,6月份放养3~5厘米黄颡鱼苗1200尾/亩。混养的黄颡鱼不需要专门投喂饲料,当年11月就可起捕销售,黄颡鱼的平均规格达到120克/尾以上。本养殖模式利用黄颡鱼的杂食习性,专吃加州鲈的残饵,既充分利用了投喂的加州鲈饵料,又可预防由于残饵腐败而坏水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混养品种的销售价格,提升了加州鲈的养殖经济效益,养殖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黄颡鱼与加州鲈的混养模式在江苏南京、苏州等地养殖区域应用较多,养殖面积逐年增加。

2.黄颡鱼与河蟹的混养模式。在3月份,放养河蟹苗600~800只/亩,4月份放养规格为30~40尾/千克的黄颡鱼苗种150尾/亩,套养花白鲢50尾/亩。养殖过程中,以投喂河蟹饲料为主,适当投喂少量的黄颡鱼饲料。10月中下旬,每亩可收获河蟹80~100千克、黄颡鱼45~50千克、花白鲢约100千克。本模式充分利用河蟹与黄颡鱼共生互利的生物学特性,适当降低河蟹的放养量,提高黄颡鱼的放养量,可提升河蟹池塘的养殖效益,降低河蟹养殖的风险。该模式在江苏、浙江等地的河蟹养殖区得到广泛应用。

3.黄颡鱼与翘嘴红鲌的混养模式。在2月中下旬,放养翘嘴红鲌鱼种1000尾/亩,3月上旬,放养大规格黄颡鱼苗种600尾/亩,适当套养部分花白鲢。养殖期间,只需投喂翘嘴红鲌专用饲料。7月下旬开始拉网捕捞,采用捕大留小的方式进行,直到12月底全部捕捞上市。翘嘴红鲌平均规格达到0.46千克/尾,可收获440千克/亩以上。黄颡鱼的平均规格达到0.15千克/尾,可收获75千克/亩。该养殖模式采取多次捕捞上市的方式,降低了成鱼的存塘量,便于养殖管理,使小规格的鱼类也能快速生长,同时能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取得较好的售价和较高的收益。本养殖模式在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等地受到养殖户的欢迎,养殖较为广泛。

4.黄颡鱼与中华鳖的混养模式。一般在年初黄颡鱼开始摄食后,放养其鱼种10000尾/亩,适量套养花白鲢,等水温稳定在20℃以上,再放养80~100克/尾的中华鳖220只。每天投喂黄颡鱼专用颗粒饲料2次,另投喂中华鳖高蛋白的粉状饲料,并配合投喂少量鱼糜。本模式利用了鱼鳖生态位互补优势,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减少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损失,提高池塘养鱼的综合经济效益。

5.黄颡鱼与南美白对虾的混养模式。每年5月初,对养殖塘口进行严格的消毒、肥水,一周后放养规格约1厘米的淡化南美白对虾苗,每亩放6万尾左右,进行正常的养殖管理。到6月上旬,放养规格为2~3厘米的黄颡鱼夏花约3000尾/亩。按照先投虾饲料、再投黄颡鱼饲料的方法进行正常的喂食管理。当年8~10月份,捕捞大规格的南美白对虾上市销售,产成品虾500~600千克/亩。次年3月份干塘捕捞黄颡鱼,产黄颡鱼150~200千克/亩。本养殖模式下产值可达1.7万元/亩,其中黄颡鱼的效益3500元/亩以上,总利润达6000元/亩以上,是高效的鱼虾混养模式。黄颡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在江苏、福建、浙江等地较为普遍。

(二)、混养黄颡鱼的技术要点

基于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及食性特点,适合黄颡鱼混养模式较多,各地区摸索出了多项适合当地的池塘混养模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混养模式,在池塘中混养黄颡鱼均须做到以下几点:

1.采取合理的放养密度及放养规格。根据池塘的设施条件及水体饵料的生物量,科学确定混养黄颡鱼的密度及规格。若放养密度过大或规格太小,则生长速度较慢,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从而影响其销售。

2.混养黄颡鱼的池塘不宜再放养其他肉食性鱼类或抢食能力强的底层鱼类。

3.先投喂主养品种饲料,再投喂黄颡鱼饲料。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应以夜间投喂为主。

4.保持水体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采取注水、换水及调水等措施。

5.用药要谨慎。由于黄颡鱼属无鳞鱼类,对多种渔药敏感,注意使用安全药物,一般不用硫酸铜、有机磷农药。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