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天平山上白云泉

时间:2024-01-15 07:28:06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译文】 天平山上有个白云泉,这里的白云随风飘荡,这里的泉水从容安闲。

【出典】 白居易 《白云泉》

注:

1、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2、注释:

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无心:舒卷自如。

闲:从容自得。

何必:为何。

奔:奔跑。

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3、译文1: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译文2: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宁静幽寂,天上的白云自由飘荡,山上的泉水从容流淌。泉水啊,你在这里如此安闲,为何还要冲下山去,给本就不平静的世间再添是非?

译文3: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谧,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缓缓流淌,从容自得。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又何必要奔下山去,给原本就纷扰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和劳动进行结合的。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5、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故而创作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情怀。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6、“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见汉唐·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在苏州西约二十里处.上有白云泉。这两句大意是:天平山上有个白云泉,白云来去无心,流水清闲自在。

诗人描写白云泉的幽静景色,采用拟人手法,借景抒怀。朵朵白云无忧无虑地飘浮着,一股清泉悠闲自得地流淌着,这正是诗人的理想的境界。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以“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白居易写作《白云泉》时正是他任苏州刺史期间,存在着较重的随遇而安的思想。“云自无心水自闲”便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外化。所以诗人才在诗中责问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可用来描写泉水,表现闲适心情。

7、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的诗,浅白通俗,平易近人,情真意挚,老妪都解。他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即今江苏苏州)第一水的清澄透澈,而着意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诗末两句更反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呢?其实所要表达的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虽是描绘景观,但在整首诗里,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当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官场的波诡云谲而不想搅和其中,但愿息事宁人、急流勇退、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人生路就像一条长河

老天安排的人生路就像一条长河,有朝一日终究会流入大海一般。刚开始的源头,只是数条毫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慢慢汇聚到一起,河床加深,河面扩张成条大河,波涛汹涌。再穿过峡谷,越过山涧而水量暴增,声势浩大而达到顶峰。然后迂回蜿蜒,流经平原,淌过丘陵,慢慢趋缓,最终向下注入大海。一如人们年轻时,个个都会立下远大的志向与目标,然后意气风发,一鼓作气往前冲去,那是创业的高峰期。等到人过中年,事业有成,家庭也组织起来了,开始了承平时期,这时你会放缓脚步,慢慢的有空浏览身边周遭的种种。渐渐的生活的历练与经验的累积,会让你看透许多,看淡许多,放弃许多。然后你会发现,其实用不着那么拚命也能过得顺遂,加上年老力衰,身不由己,于是心境平淡,顺其自然。没有了雄心壮志,遇到什么情况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想息事宁人,不愿再增加自身或他人的烦恼,这就是“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的心境。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没有错,年富力强时是该积极进取、努力奋发,但也该量力而为恪守中庸之道。如果过分了,时时强自出头,处处争强好胜,那对自己、对他人都没好处。如果碰到这种马上就得“奔冲山下去”的情况时,懂得克制一下,忍让一时,退一步旁观一会儿;懂得悬崖勒马,紧急煞车,不跟着大伙儿死命拼搏,围着众人一厢情愿的大帮哄,你会发觉事情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糟,情况没有你猜测的那么险,利益也没有你盘算的那样一无所得,境随心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别事事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你对我错;不必非得要得个第一、弄个头彩,期望万人瞩目、众生仰望。不必在意那一时一刻的得失,不必计较那一分一秒的光彩;没必要弄得头破血流,没必要搞得剑拔弩张。其实退居后头,既没人注意也不失去什么,反而没有压力,心湖平静,视野平和宽广,无所牵挂,淡泊闲雅;其实用不着人人都去淌这一趟浑水添波逐浪,徒增烦恼。这就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的修为与操守。

“慢活”发现生活新视野,求得心境平衡点

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快节奏步调,人们都已经尝到了身心俱疲的苦果,于是近年来开始有人提倡所谓的“慢活”运动:放慢你的生活节奏,缓下你冲锋陷阵的紧张步伐来拥抱生命,才不至于被时间追着跑;放弃你执著追求的非分妄想,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平淡”格调的拥护者,享受“恬静美好”的旁观人。“慢活”你就能发现生活新视野,就可以求得心境的新平衡点。

假如你掌握了咱们祖先过去讲究中庸之道的古老又深奥的处世哲学,那么慢活对你来说应该也不是什么难学的课题。就像画家在作画中常会往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研究如何能使自己的画更有深度一样,相同的,在人生旅途中,不要一味的只管往前冲,有时也必须停下来冷静一下,看看自己前途的方向是否正确,以免误入歧途而不自觉,徒然无谓的浪费许多气力与时间。

当你明白物质欲望的追求并非生活的全部,当你领略平静舒适才是日子的重心,你会发现以“快”为准则的态度之外,你会重新重视原本被忽略的另一种“慢”的角度与观点。所以在面临抉择时,作重大决定前,放缓一下脚步,回头审视一下周遭,停驻一下急冲的念头,思考思考,过滤过滤,何者最划算,既不给别人添麻烦,又不影响自己丝毫,心头风平浪静,问心无愧,那就掌握了“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的生活态度。

8、珍惜把握拥有的,平淡的,不完美的才是实在的幸福。所谓成功,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光放得高大远,成功的难度就大,收回来,短浅一些,则简单多了。自己何必把生活搞得那么复杂,不断地给自己加目标,追求的东西越多就越累。在等红灯的时候总是注意旁边有没有法拉利或保时捷,看到后往往羡慕不已浮想联翩,殊不知旁边拉板车的大兄弟也正盯着你的索纳塔,一样羡慕不已一样浮想联翩。

医院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们,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认真地重新审视自己:我需要什么?我相信那一定是健康,除了健康,什么都不再重要了,去他妈的法拉利。可悲的是,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的时候才来作如此想法。

一句真话: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9、天空明净如同一块大的蓝玻璃,白云像一团团的棉花糖,舒缓地移动着,阳光晃着人的眼。看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什么时候我也这样顺其自然,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就好了。

10、窗外就是潺湲的泉流,夜里醒来,鸣泉似乎就在枕头边,我体会到古人所说 “头枕清流” 的美妙意境。大山是寂静的,这时刻泉水成了主宰,仿佛大山弹拨的铮琮琴弦。我感觉那泉水潺湲到心里来了,烦躁、郁闷都随泉水远逝,一片片的宁静浮荡在夜空中。东山魁夷说,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写作这篇文章时值深夜,我内心枯干的河道突然接通了菜溪岩的泉水。是呀,每个人内 ,心都有一泓清泉,它可能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也可能是白居易的“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还可能是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一泓清泉原本就存在于我们心灵深处,只是它被我们人为的堵塞了,或者我们在喧嚣之中,听不见它幽然的鸣声。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疏通泉眼,或者静下心来谛听。那泓心泉,足够洗净我们生活中的尘垢。

11、小学时就会吟诵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那时更多的是有口无心。今天再读此诗,闭上眼睛一幅画面出现在眼前“一位心向自然的隐者,背着一个竹篓,迈着悠闲的步伐,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心也悠然,云也闲淡。累了,坐在山间的石头上,欣赏大自然;渴了,掬一捧清泉放到嘴边。耳畔还有风声、鸟鸣,真可谓人在山水间,忘了自己,忘了自然。”世俗之人又怎么能寻到他的仙踪呢?

后来又偶然读到白居易的《云水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间。”最喜其间一句“云自无心水自闲”云水本无心,何必去争宠,悠闲自在间,什么也不换。有云有飘逸,有水有灵气,好一个天上人间。

一位诗人般的彬彬长者向我推荐了一首古筝曲《云水禅心》开篇是淙淙水流之声,而后古筝渐起,感受到流水不慌不忙奔向前方,马上让人的心跟着沉静下来,间以微妙的音调转换,方知音乐里注入了流水的灵魂。以音乐展现云的悠闲与水势变幻,让心付琴弦,心付流水。以古筝为主旋律,却时时伴着流水,搭配巧妙,天衣无缝,不禁让人沉浸其中。这首曲子我听了很多遍,能感受到流水在心间,心随琴动,心随水动,在水声渐远,琴声渐歇之时,缓缓睁开眼睛。一切都变得那么澄澈和透明,心也不染一丝尘埃。如果你有颗躁动的心,这首曲子定能让你平静,如果你想躲避喧嚣,那么请在此纯净音乐里游览一番。

如果有人问我可有信仰,我会告诉他,我信仰内心的空灵,信仰自然的纯净。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喧嚣和热闹,不在乎少我这一个不爱凑热闹之人。就让我徘徊山水间,乐而不知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上人间,我的天上人间该是如此“一幅山水一重天,云水深处赋诗篇。白云悠悠水潺潺,疑是天上到人间。”不知你可会喜欢?

有机会到大山深处走一走,听听大自然的呼唤,有机会和白云谈一谈,体悟把烦恼挂天边。有机会坐到泉水边,把紧皱眉头展一展。

把白云碧水收进你我的视线,这里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这里有我的天上人间。

12、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间。

唐 白居易 《白云泉》

白居易在苏州天平山,由一眼小小的泉水,陷入了对人生带有地理水文特质的思考。记得进入社会前,那时的心是泉水,那时的外物是白云,水云相遇,虽然重叠,却不妨碍,主像自在,客像无心,这就是最理想的我与外界的交流模式。

然而,泉水形成河流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它换了生存方式--波浪,它换了生存环境--人间,也换了行进姿态--奔冲。你从纯洁无瑕的水源演变成泥沙俱下的中游,最终演变成汪洋恣肆,浩荡归海的下游。在奔流中,物我之间的交流很难做到云自无心水自闲,河床约束你,河道扭曲你,泥沙堵塞你,湖泊拦截你,还有支流与你抢道,你在奔流的过程中,这些外物不再是投影于你的白云,它们与你互相妨碍,互相倾轧,一路纠缠,一路斗争,辛辛苦苦到入海口,化作涛涛一片潮流。

做官做得很辛苦的白居易,面对一汪泉水,开始怀念人生的源头状态,他留恋人生的泉水状态,否认人生的波浪状态。

然而,白居易纵向看一条河流,我们不妨横向看一条河流,河流的源头与中下游其实是并存的,“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源头状态,与中下游的“更添波浪在人间”,在物理空间上是同时存在的,下游的惊涛骇浪并不妨碍上游的云水无心。人生只能纵向去看,但人可以横向去看,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淡定,和更添波浪在人间的作为,或许也是同时并存的。一个惊天动地的人也许是一个有平静内心的人。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