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白桦(1930—)
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著有长篇小说《溪水,泪水》、《流水无归程》,诗集《金沙江的怀念》、《白桦的诗》,话剧剧本集《白桦剧作选》、《远古的钟声与今日的回响》,散文集《我想问那月亮》、《悲情之旅》等。其人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华,作品充满了热情和诗意,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曾引起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梅香正浓】全文
我自幼酷爱诵读中华民族英烈们所给我们遗留的诗文,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秋瑾……也酷爱诵读他们的同代人或后人关于他们的记述。只要有可能,我都要去探访他们的故居、墓地,和留有他们血迹及深深脚印的土地。我以为和他们相关连的风物倍加亲切,虽然每一次都有一种悲愤苍凉的思绪久久不能释然,我还是要去寻觅、登临,并感念他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概。
人,知炎凉、知利害易,知耻,却难;知耻而后洁身至死,更难。我想在这里披露一件我九岁时遇到的一件事。我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就是京剧里的宋士杰住的那个信阳州,他的小旅店开在西门之外,我家住在西门之内。1939年,苦难中原已经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一年。一个深秋的傍晚,一小队日本宪兵牵着一个浑身血污的年轻抗日志士,押往西门外的乱尸岗,那里是历朝历代行刑杀人的屠场。一群无知的顽童(其中也有成人)呼啸着尾随在这些刽子手的背后去看热闹,我被这股愚昧、无聊和癫狂的冲动所吸引,被卷进他们的行列。刚刚走到西邻豆腐坊王大娘的门前,我的胳膊突然被一只非常强有力的手抓住,一把就将我从那群人中间拉了出来,我差一点被摔倒在臭水沟里。抬头一看,是王大娘。她怒不可遏地问我:“你去哪儿?……你起什么哄?你爹被他们活埋才几天?……你!怎么能这样……”她的话如同当顶霹雳,使我在一阵战栗之后失去了知觉。在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我都不敢在街坊邻居们面前抬头,我开始知耻了。每当我在多舛命运的途中走近污秽泥潭的时候,那位可敬而严厉的王大娘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并及时伸出有力的手把我牢牢抓住。
今年我才有机会访问苏北文化名城扬州,五月的最后一个上午,当我登上扬州广储门外的梅花岭,站在高大的银杏树下,立即想起我曾熟读过的两篇散文。一篇是清桐城学派的创始人方苞写的《左忠毅公逸事》,一篇是清乾隆年间因文字狱治罪幸而免死的学者全祖望写的《梅花岭记》。前者并未直接记述史可法,写的是史可法的宗师、明末东林党人左光斗。文章以左光斗“视学京畿”起笔,描写他在风雪古寺之中偶见一书生伏卧案头,他读了书生刚刚写就的文稿,立即脱下自己的貂裘盖在书生身上,并为他关上门户。和尚告知他:那书生名叫史可法。不久,左光斗主试,当他听到门吏唱出史可法的名字的时候,“瞿然注视”,当即“面署第一”。并召见,在史可法拜见左夫人的时候,左光斗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文章紧接着就写到左光斗被阉党陷入牢狱,史可法朝夕在狱外无门可入。当他听说左光斗受了炮烙之刑,命在旦夕,立即筹了五十两黄金,“涕泣谋于禁卒”。禁卒受到感动,让史可法化装为淘粪者进入牢房,史可法跪着抱住已经血肉模糊、不成人形的左光斗呜咽不止。左光斗听出了他的声音,奋臂用手拨开自己溃烂的眼皮,怒目注视史可法,呵斥他速去:“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持者!”史可法才“不敢发声”,悄然退出。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向人叙及此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应该说,从那时起,铁石肺肝的左光斗也铸造了史可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即扬州)围急,督师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这是全祖望《梅花岭记》一开始的两句话。史可法召集众将表明自己将“与城为殉”的决心,他希望有一个人在最后帮助他完成大节。副将史德威“慨然任之”,史可法当即认为义子。“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终于为清兵俘获,史可法“大骂而死”。前一篇文章写史可法未敢昧大义而轻生,后一篇文章写史可法未敢昧大义而惧死。
南明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受命于危亡之秋,内忧外患,情势正如“史公墓”前抱楹联的上联所述:“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当时福王朱由崧昏聩荒淫,权奸马士英、阮大铖等把持朝政。大将左良玉病死于军中,其子左梦庚兵败降清。清兵大军压境,各镇兵马又不听史可法的调度,困守孤城。清兵破扬州后屠城十日,尸山血海。风雪寺中苦读的史可法所以能成就为永垂不朽的史可法,难道和不成人形、血肉模糊的左光斗的厉声呵斥没有关系么?!史书里写道:史可法每上书福王论及国事,必再三朗读草稿,涕泪满面,部将与士兵均为之动容。这就是为什么扬州城破之后,全军将士无一降敌的重要原因。史可法的精神光焰烛照孤城扬州,并点燃了每一个军民胸中的正气。
史可法生前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但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因而生出许多“史可法未死”的传说和众多冒史可法之名起兵抗清的事来。全祖望接着写了一段明末第一号大汉奸洪承畴与被俘的吴中义军首领孙兆奎的对话。洪问孙:“你在军中,知不知道史可法是果真死了,还是活着?”孙反问他:“你从北地来,知不知道在松山殉难的洪承畴是果真死了,还是活着?”洪承畴狼狈不堪,急令斩杀孙兆奎。全祖望感叹说:“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左光斗之前,中华先烈灿若繁星。左光斗之后有史可法。史可法之后,有孙兆奎,有夏允彝父子,有秋瑾,李大钊,方志敏……依然是群星璀璨。
史可法墓前的飨堂上有一副当代人撰写的七言楹联,使我吟哦良久:“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红梅如血泪,明月是冰心。“二分明月”出自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瞻仰了史可法的衣冠冢以后,西向步入史公祠,祠内挂有史可法坐像。这位出生于中原的乡里先贤似在审视我,使得我顿时由伤感而肃然。一位中年女解说员走过来主动向我介绍史可法的生平事迹,虽然这些解说词她讲述过何止千百遍,依然声情并茂,激情溢于言表。馆长走进来对她说:“你不要给白先生讲解了,他不需要你讲解。”其实不然,我很想听她讲下去,虽然她讲的一切我都知道。于是,她递给我一本简陋的中学生练习簿,要我留几个字,我有些踌躇。翻开练习簿,看见已有许多景仰者的留言,其中甚至有几位大名鼎鼎的将军和文化人。思索再三,只好恭恭敬敬在练习簿上写下这样几句发自肺腑的感慨: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有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色厉内荏、寡廉鲜耻,戕害同胞、践踏故土,只求一时富贵权柄,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每念至此,感慨系之,不能自已……伫立梅花岭下,依依不忍即去,虽非梅花开放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于浓郁的梅香之中……
【品评鉴赏】
本文表面看是一篇写作者游览扬州梅花岭的游记散文,但实际上,游历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作者所要热情歌颂的人物。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雪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描写了明朝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在民族存亡之际,如史可法那样的历史英雄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概,以梅花的品格来象征中华民族英烈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结构上来看,本文是典型的总分总合式结构。先直说自己对中华民族英烈们有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并愿意探访他们的故居、墓地,和留有他们血迹及深深脚印的土地,去体会那种悲愤苍凉的思绪,去感念他们的伟大气概;并由自己幼年时的一件往事引发出人知耻难,知耻而后洁身至死更难的感慨与主题。接着,作者借由访问扬州,游览扬州广储门外的梅花岭而想起两篇曾熟读过的古文引出史可法其人其事,详细叙述了永存于作者心目中的中华英烈的代表人物史可法的英雄事迹。作者熟读的两篇古文,一是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写史可法未敢昧大义而轻生,另一篇是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写史可法未敢昧大义而惧死。这两篇古文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史可法的英雄气概,浩气长存,为本文的主旨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和渲染。当然,作者并没有叙述史可法完整的生平,只是择其二三事来突显其英雄气概。一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二写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三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史可法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令作者感慨的是,不论在史可法之前,还是在史可法之后,中华先烈都灿若繁星,英雄的魂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还是在史可法之后,中华先烈都灿若繁星,英雄的魂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生生不息。最后,作者收回飘飞的思绪,回归现实,并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些有志之士为挽救国家而舍生忘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在英雄志士精忠报国之时,也会出现另一种人,他们寡廉鲜耻,助桀为虐,残害同胞,卖身求荣。虽然能求一时之富贵,苟活几日,却只能遭到人民永远的唾骂并被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虽然时值五月,梅花不在此时开,但自有一股寒香飘荡在山野大地,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千百万有志之士高贵品格常在人间的象征啊!作者在篇末以这样的感慨来收束全文,巧妙地呼应了前文,深化了题旨。
择自【世界最美的散文:中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