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的那些日子(刘称莲著)打造一个“书香门第”
女儿从小爱看书,而且阅读的范围很广,这是她知识面丰富、文章写得漂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天然的渴望。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所谓“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孩子能读的书;所谓“读到书”,就是买回家的书要让孩子看得到,而不是整齐地码在书柜里。
女儿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也尝到了甜头,她不仅知识面比班里大部分同学要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同龄人的羡慕和大人们的夸赞声中,读书这一爱好逐渐被巩固,成为伴随女儿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我非常赞成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因为学识的限制,女儿从小到大,我和我先生总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她,但是,我们会给她买书或者借书,让她从书里找到答案。而且我发现,因为读了大量的书,女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她学习的后劲越来越足。
女儿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跟着我们读报,最初只看最后一版的脑筋急转弯、幽默故事等内容,到后来的每个板块都翻阅,并且还和我们讨论当下发生的重大的或者热门的事件。
小学的时候,就听到过老师夸奖女儿,说女儿懂的东西多,而且看问题的观点很独特,我想这跟她看报纸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家还订了《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青年文摘》等杂志,我都如法炮制,凡是女儿目力所及或者伸手能拿到的地方,我都放上一本。目的就是,只要她想看书,顺手就可以拿起一本看一会。杂志上的文章都是独立的,也不是很长,看一篇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于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挺适合的,而且读这些短小的文章也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好手段。
女儿偶尔也会放纵一下自己。《暮光之城》出了中文版后,女儿从邻居姐姐那里借了两册来看,却发现翻译得实在太差。于是让我在网上给她买了英文原版的。
女儿挤时间,愣是把《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的英文原版读完了。2009年8月,女儿参加了托福考试,满分30分的阅读,她拿到了29分。我想这跟她坚持读原版的著作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我翻看女儿的英语周记,看到她的英语老师在批阅她的读后感时鼓励她坚持阅读原版小说,因为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
即便是到了高三,女儿的课外阅读也没有停止。暂且不说阅读对于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那么高远的好处,就说它对高考的好处。现在的高考跟现实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习文科的孩子,只读几本课本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因此,即便是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家长也要鼓励孩子抽出时间阅读。大量接触课外的东西,实在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父母在家里少谈学习
那个时候,班里的小朋友一到周末都像赶场一样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唯有我女儿只在周六学一个小时的芭蕾,其余时间就跟着我们去郊游或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玩。等女儿上了高中,我们给她请了家教,也让她上课外辅导班,但总是尽量把课集中在周六或者周日,然后空出一天的时间,一家人在一起,或者做家务,或者游玩。目的是让孩子一周有一天彻底放松的时间,为下一周的高强度学习做准备。
跟小学和初中比起来,高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要多出许多。我算了一算,女儿早晨7点15分开始早自习,到下午5点放学,晚上还要在家里花两三个小时完成家庭作业,每天学习的时间都要十几个小时。到了高三,她每天放学后都在学校上自习到晚8点半,回到家就9点多了。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认为“学习”在学校里或在老师的教导下完成,就已经足够。谁不明白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进一所好的大学?孩子们听完课以后,就反复做枯燥的习题,这个过程没有任何趣味可言,而且非常耗费脑力和体力。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家长应该把“学习”的那个钮关掉,让他换一换脑筋。
女儿回到家,她爸爸会和她讨论国际、国内的大事,他们经常会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观点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我会和她探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大到最近老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哪个姐姐新谈了男朋友,小到我买了个新发卡,也会告诉她,拿给她欣赏。我们一家会为某个笑话一起放声大笑,我们会一起看一篇好文章,我们会一起做游戏。我发现,在这样的气氛下,孩子才会彻底放松,精神也会变得愉悦。
女儿在家里的时间,我们会安排一些事情提高她的生活技能,比如让她帮我做做饭、洗洗衣服;也会鼓励她找朋友聊聊天,和同学一起出去锻炼身体,或者去看电影等。
因为我们在家很少谈学习,不强迫女儿学习,她在学校里总是能集中精力,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孩子每天从早学到晚,也许跟你聊天只是想放松一下,说完这段他就又会去写作业,你不合时宜的打断,而且是用他“深恶痛绝”的事情来打断他,很容易造成他的抵触情绪,许多家长所说的“叛逆”便也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不再愿意跟家长交流,亲子关系也就出现了问题。其实,高中孩子不愿意听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评头论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家长已经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功课辅导方面,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权威的地位。况且,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能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不需要你去提醒。你的干涉会让他认为你不信任他,怀疑他的能力,所以你的一句话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
一个人将来在社会上“闯”,靠的并不是你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你的性情如何,以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高低,而所有的这些只能在学习之外得到锻炼。
正确对待孩子的“偏科”
女儿很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强。上学以后,在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花的工夫最少,却学得最好。因而,我觉得女儿在语言学习方面是有天分的。
上高中后,各门功课的内容都增多了。女儿每天花在语文和英语作业上的时间还是极少,可成绩在高中三年里一直排在班里前几名,有时候也会蹦到第一名。而从高一开始,她几乎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数理化上,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我反思了我们对女儿的教育过程,其实女儿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并不是全靠天分,而是我们开发的结果。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每天读儿歌给她听,也给她讲故事,并让她跟着我读或者复述我讲过的故事内容。这些都锻炼了她的语言能力。她上小学以后,我又让她大量地读书,很好地补充了语文课本的单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因为语文功底比较厚实,她一开始学英语就非常轻松,加上每天晚上她一上床我就给她听英语磁带,还经常和她一起看英语原版的电影。因此,表面看,女儿花在英语和语文上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实际上,那些阅读、看电影都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这也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吧。
而在数理化方面,除了跟着老师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们几乎没有对她进行过有意识的开发。更何况,她小学、初中时,我们也没有让她上课外辅导班。
如此想来,女儿的“偏科”是有缘由的。因此,我也悟出:孩子小时候的智力开发要注重全面,否则长大了很容易出现“偏科”的现象。
不过我觉得,女儿既然有所“偏科”,就应该取长补短。所以在她高一时,我就鼓励她去参加托福考试,证明自己的英语实力。女儿花了几个月强化英语学习,第一次参加托福考试竟然考了106分的高分。她从学校回来告诉我,她托福的考试分数是他们学校历年来的最高分。这大大增强了女儿的自信心,用她的话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她高二的时候,我们鼓励她参加全国作文竞赛,投去4篇稿子,结果4篇全部获奖。给《北京青年报》投稿,每次都能被登载。这使得她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越来越有信心了。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儿的数理化成绩虽然比较差,但也没有觉得自卑。所以,与其让孩子处处平庸,不如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非常好。因为处处平庸便处处不被人关注,长期被人“遗忘”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不求上进。而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会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自信心。
女儿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很好,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她就努力学习数学,最后她的数学成绩从倒数慢慢达到了班级的平均水平。
正确看待“偏科”现象,把“偏科”的孩子当做“偏才”来培养,加以适当的鼓励,“偏才”是可以变成“全才”的。在孩子的高中阶段,我们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的不“瘸腿”,拿到高考的好分数;到了大学或者在社会上就业工作,我们再扬长避短就行了。
面对“叛逆”的女儿
女儿上高中后,最大的变化是变得越发“另类”且更加不听话了。
高一的一个周末,她告诉我要和同学一起去理发,我答应了,结果理回来的发型我怎么看都不顺眼。我没好气地问她为什么把头发理成了这样,她说同学们好多都是这样的发型。最让我生气的是,她竟然说我以后不用管她的头发,她爱理成什么样自己做主,然后摔门进了她自己的房间。
女儿把自己关起来了,我进了厨房去做饭。手在做着饭,心里却一直在想着她的头发。她说得没错,我在学校里看到过,她的同学有不少梳着她那样的发型。为什么孩子们都梳同样的发型?仔细一琢磨就明白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就是从众和追求同伴认同,女儿的表现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问题想明白了,我心里也就释然了。
做好饭后,我去叫女儿出来吃饭。女儿出来了,依然是很不高兴的样子。我诚恳地说:“对不起,妈妈刚才态度过激了。过来,再让妈妈好好看看这个发型到底好看不好看。”女儿不情愿地抬起头,我说:“其实也挺漂亮的,妈妈刚才大概是看不习惯吧!”
其实,当我再次看女儿的头发的时候,已经觉得不像先前的时候那么难看了,反而觉得有了另外一种味道。对于孩子,如果我们时常用欣赏的眼睛去看他,他就充满了优点,如果我们老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就会觉得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女儿上高中以后另外一个不听话的表现是和爸爸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总是在许多事情上和爸爸的观点相左。刚开始的时候,对于父女俩的“战争”,我还劝女儿要尊重爸爸,不要那样跟爸爸说话,也劝爸爸让着点女儿,毕竟她还是孩子。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这种争论对女儿很有好处。她之所以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说明她是经过了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而且每次跟爸爸的争论过后,她也会反思爸爸为什么那样说。慢慢地,她明白了任何事情都无所谓黑白好坏,只是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的角度。她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且说出来的观点也越来越深刻。
我把我的发现和我先生做了交流,他也很高兴。我们达成了“秘密协议”,就是他以后可以继续和女儿保持不同意见,只是态度和说话的语气要缓和一些,争取让女儿得到成长的同时还不伤害她的自尊心。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行为,其实是长大的正常表现,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在逐渐觉醒,已经不是那个凡事听爸爸妈妈话的“小屁孩”了。他们最强烈的内心需求就是被人认同,并强烈地渴望体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价值。因此,他们无论在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都努力脱离家长的束缚,自己去掌控。聪明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这种正常的成长变化,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乐观自信且有责任心的人。
挖掘偶像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这是成长的精神需求。只是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崇拜的偶像不同。女儿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特别迷恋S.H.E,上中学没多久,她就把S.H.E“淘汰出局”,开始成为周杰伦的粉丝,那种狂热的劲头,女儿从小到大我很少见到。
起初,我跟大多数妈妈一样,对她痴迷周杰伦感到挺奇怪的,因为周杰伦长得并不帅气,最早唱的那些嘻哈歌曲压根就听不明白。不过既然孩子们那么喜欢他,就说明他身上还是有许多吸引孩子们的东西。于是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周杰伦的信息。原来周杰伦不光是歌手和演员,他还是音乐创作家、作曲家、作词人、导演。看了这些信息,我不禁对这个年轻的酷小伙刮目相看。
周杰伦患有严重的僵直性脊椎炎,非常痛苦,但他一直克服病痛,努力工作,成就了自己的卓越。他还非常孝敬妈妈,专门为妈妈写了《听妈妈的话》,歌词恳切动人,还被收入台湾的小学教材。我越看越觉得周杰伦可以作为女儿学习的榜样,他的许多优秀品质和传奇经历正好能够激励女儿努力。偶像的力量比我每天的唠叨要强大得多。
一天,在车上,女儿又在听歌,我问她是不是周杰伦的歌,她说正在听《听妈妈的话》,并把耳机的一头伸到了我的耳朵边。《听妈妈的话》很大一段词是Rap的形式,不知道歌词的人头一次一般听不懂,我就让女儿把歌词念给我听。听完后我故意说:“我以为他是个愣小子呢,还挺有孝心的啊!”女儿便告诉我周杰伦如何孝顺,带妈妈去各地玩,还在情人节给妈妈买花,自己不在的时候还托朋友给妈妈过生日,等等。
我便问:“你喜欢周杰伦是因为他有孝心吗?”
“只是一方面,当然还有别的了。”
“还有什么?”
“老妈,你可别说我是觉得他帅才喜欢他。他其实长得不帅,但是他挺有范儿的,而且他号称'中国嘻哈第一人’呢。”我明白了,这才是她喜欢周杰伦的主要原因。
周杰伦的有些歌虽然让人听不清歌词,但是嘻哈风格的歌曲节奏感很强,需要宣泄情绪的中学生应该非常喜欢。而且周杰伦酷酷的、有点玩世不恭的样子确实别具一格,估计也是吸引广大中学生的一个因素。
“我办公室有个女孩也是周杰伦的粉丝,她说周杰伦成名之前其实挺苦的。”我开始诱导她,打算和她一起挖掘周杰伦身上的其他品质。
回家后女儿果真上网把周杰伦的身世和成名的经历都仔细查了一遍,一边查一边说:“真不容易,真了不起!”
这时候,我真的不用再多说了,女儿对周杰伦的崇拜,已经由表面触及更深的层次了,她的内心已经为周杰伦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所震撼。我想,她既然那么喜欢周杰伦,一定会向他学习的。
我们不可能阻止孩子崇拜偶像,也不可能帮助他选择崇拜的偶像,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他崇拜的偶像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他向偶像学习。我相信深爱孩子的家长们都会做到的。
与老师沟通要讲技巧
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学校照例开了家长会。成绩条发到我手里,我有些傻眼,女儿的数学排在年级第454名,在班里就是倒数了。我心里有些急,家长会一结束就去办公室找数学老师,想问问他女儿的数学该怎么办。当时也有几个家长围在老师那里,当我说出女儿姓名的时候,老师说:“你女儿得努力啊,她这成绩实在是太差了!”
回家的路上,我就在琢磨数学老师的话,女儿的数学成绩确实让我担心。我更加忧心的是回家后如何跟女儿谈她数学的问题,我明白肯定不能把老师的原话告诉她,我要做的是既让她明白现实又不打击她的自尊心,还要能激发她的自信心。
晚饭桌上,我告诉她老师建议我们找一个家教,针对性地补一补,数学一定会好起来的。女儿虽然没有十足的信心,还是答应找一个老师。非常庆幸,后来我们找的一个老师,课讲得很好,女儿一直跟他学到高三,数学成绩也慢慢赶上了,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找老师沟通是有学问的,而且要讲究技巧。高中三年,女儿从中下游进步到中游,再从中游进步到上游,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每一个阶段,就她的学习情况,我都和老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而且得益于这些沟通。对于如何去找老师沟通,我这里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单独打电话或者单独找老师面谈。
那次家长会后,我找老师,再也不在家长会前后人多的时候了。一是因为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老师当众“赤裸裸”的表述让我有时候脸上挂不住;二是因为人太多,并不能深入就女儿个性化的问题跟老师交换意见。
第二,找老师,一个学期一两次即可。之所以这么少,我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体谅老师。因为我自己做过老师,知道中学老师的辛苦,明白他们平时的时间都很紧张。
二是我觉得孩子大了,许多事情应该自己找老师沟通解决,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我非常信任老师。每次去开家长会,几乎每个老师都在强调,让孩子有空就去找他们答疑。其实,家长找老师无非是想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既然他们对孩子的学习都那么上心,家长也就没有必要那么紧追不舍了。四是凡事不在多而在有效,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争取一次就把问题解决。
第三,不见得每个老师都去找。我觉得孩子哪门功课存在问题,才去找该科老师交流一下,跟老师商量如何帮助孩子提高。
第四,去找老师前,先想好要说的话。我每次跟老师交流之前,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顺一遍,甚至在一个纸条上写好要问的问题,既不浪费时间又不会漏掉关键东西。
第五,跟老师说话要言简意赅,不要长篇大论。
孩子上学期间,老师和家长是他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家长一定要把握和老师的配合,共同搞好孩子的学习。相信每一个家长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搞好和老师的关系,助力孩子的成长。
电影和戏剧——不错的审美教育
刚到北京的时候,只能租房住,我们在北大西门附近住了3年,在清华大学里住了6年。不为别的,就为女儿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因为一直住在北大附近,北大的百年讲堂变成了女儿接受艺术熏陶的殿堂。最初看演出,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没想到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培养了女儿高雅的审美情趣。
观看不同时期的电影,让女儿慢慢明白了电影发展的历程。老电影的音效、特技水平不高,演员的功力却要高出一筹;新电影纳入了许多高科技元素,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更大。
北大时常引进高规格的演出。有许多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音乐会、芭蕾舞、话剧等,只要耐心等待总会出现在北大的百年讲堂,而且票价低很多。从2006年以来,英国的TNT剧院每年都要来北大演出一两次,只要时间允许,女儿必定去看,而且受益颇多。几年来,女儿已经观看了TNT剧院演出的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王子复仇记》、《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和《奥赛罗》等。观看这些英文的话剧,女儿不仅对莎翁的戏剧从文字到舞台都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领略了戏剧和纯正英语的双重魅力。女儿还观看了美国剧团演出的《奇迹创造者》,深深地被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安妮的精神所感动。观看各种话剧,女儿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我们平日说艺术的熏陶,对孩子来说,关键在于“熏”的过程。我喜欢中国传统戏剧,所以每逢北大百年讲堂有传统戏剧演出,我总想办法去看。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我带她去看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西厢记》。本来想着“咿咿呀呀”慢节奏的传统戏女儿不会喜欢,没想到在看到《长亭相送》那一折的时候,女儿被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情依恋所感动,竟然哭得稀里哗啦。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竟喜欢上了中国古典戏曲。以后她又和我一起观看了昆曲《桃花扇》、京剧《贵妃醉酒》等。
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女儿能喜欢中国传统戏曲让我非常高兴。传统戏剧的剧本精炼流畅,动情处写得如泣如诉,幽默处诙谐调侃,文学价值非常高。每次跟女儿看戏回来,我们都会把剧本找出来,读那些精彩的段子,对女儿的古文学习很有帮助。传统戏曲把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用独特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演绎着唯美的故事,而且不同剧种都精彩纷呈。其中的独特艺术感染力是电影和电视所无法比拟的,也是话剧、歌剧等舞台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审美教育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