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阿祥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热播电视剧《琅琊榜》围绕“扶持明君、平反冤狱、振兴山河、女子复国”四大主题展开。剧中的故事对应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大梁、南楚、北燕、大渝、滑族等政权与金陵、琅琊、云南等地名,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梁帝、祁王、献王、誉王、靖王、霓凰郡主,以及一体三面的林殊、梅长苏、苏哲,能否寻出人物原型?赤焰军号、琅琊榜单、麒麟才子、《翔地记》,蕴藏着何等玄机?林燮蒙难、太子被废、誉王逼宫,昭示了怎样的教训?大梁悬镜司等同于明朝锦衣卫吗?究竟如何理解火寒毒与乌金丸的生克原理?……
且看文史地三栖学者胡阿祥教授的精彩解说!读罢此书,您必折服于大众史学之魅力,产生回看《琅琊榜》的冲动……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六朝博物馆馆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
原道篇
2015年《琅琊榜》的热播与获得普遍的好评,是继《甄嬛传》之后古装电视剧攀上的又一高峰。无论是色调搭配、台词设置,还是服饰道具、演员选择,该剧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唯美、古典、淡雅的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电视剧的冷热差好,可以理解为社会大众审美旨趣的风向标。那么《琅琊榜》电视剧的热播好评,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说作者的情况是怎样的?小说与电视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原道”者,“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探寻道之本也;“原道篇”意在开宗明义,对《琅琊榜》电视剧作番追根溯源,撩起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
海宴其人
《琅琊榜》其书
《琅琊榜》其剧
《琅琊榜》的热播:近年来古装剧的走向
《琅琊榜》的热播:社会反映与网民热议
明时篇
作为一部历史神幻题材的电视剧,作者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究竟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电视剧本身非常重要。按照我们的理解,《琅琊榜》故事的总体时代背景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故事发生的核心区域则是梁朝首都建康(金陵),电视剧中出现的很多元素都与这样的时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想必看过本剧的朋友都会有很多疑问:大梁、南楚、大渝、北燕等等,哪来的这么多对立政权?宸妃、静妃、越妃、惠妃,梁朝皇帝后宫究竟有多少妃子,各自都是怎样的品级?妙音坊、红袖招、长郅坊、螺市街,梁朝都市百姓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带着如此等等的这些问题,让我们出于“明时”的目的,回望魏晋南北朝时代,回望梁朝,明确那个时代的复杂面貌与诸多特征……
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形势
特殊的社会结构、矛盾的忠孝观念
多元的文化面貌、丰富的生活场景
怪异的时代风尚、变动的典章制度
释名篇
中国人历来有重视名称字号的传统,大至国家称号,小到人名、地名,无不充满智慧和奥秘。《琅琊榜》小说与电视剧中,也贯穿着花样百出又颇为考究的名称字号。尽管《琅琊榜》剧情是“架空”的,但诸多的名称字号并非无中生有地凭空想象,而是依托于历史,从真实的名称字号中提炼和发挥而成。“释名篇”意在领着大家重温剧情的同时,对剧中主要的国号与地名进行探源释义……
大梁、南楚、北燕、大渝、
滑族、东海、夜秦、金陵、
琅琊、江左、云南
寻人篇
《琅琊榜》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以及相关的故事情节,一直坚称是“架空”历史的。然而在治史的笔者看来,大概由于专业思维的习惯,总觉得他们或她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毕竟“架空”历史既不等于、也做不到完全“踏空”历史,剧中相关人物的塑造还是要有历史基础的。我们虽然无法将剧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机械或者拘泥的对号入座,但是模模糊糊地勾勒出个历史轮廓,估摸估摸其所借鉴的历史原型,或者至少对应对应“同宗同族”的所作所为,还是可以做到的,是为“寻人篇”……
梁帝
祁王、献王、誉王、靖王
林殊、梅长苏、苏哲
霓凰郡主
证事篇
谈历史,如果离开了事件,未免显得空泛;演戏剧,若是缺少了情节,焉能引人入胜?《琅琊榜》电视剧把矛盾的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侠士风流与朝堂权谋、诚心正义与尔虞我诈等等,巧妙地融在一起,由此营造出跌宕起伏的冲突、缠绵,设计了峰回路转的高潮、亮点。这些冲突、缠绵、高潮、亮点,虽然说是“架空”历史的,其实仍有事实的背景或者制度的投影。如此,我们不妨将《琅琊榜》视作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看历史的事实与制度,从五德终始、君臣猜忌、星占吉凶,到叛军逼宫、以礼治国、士族侵地,是为“证事篇”……
赤焰军号与大梁火德
林燮蒙难与自毁长城
太子被废与星占吉凶
誉王逼宫与侯景之乱
以礼治国与“国之大事”
滨州侵地与士族庄园
说物篇
作为一部古装大剧,《琅琊榜》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氛围、推动剧情发展,运用了许多的道具。道具是戏剧演出中的舞台用具,按照通常的理解,有桌、椅、床、榻等大道具,有杯、壶、花瓶、帽筒等小道具,有书画、镜框等装饰道具,还有烟袋、背包等随身道具。一柄青龙偃月大刀、两把板斧,分别是《关大王单刀会》、《黑旋风负荆》的符号;《十五贯》中的那串铜钱、《闹天宫》中的那根如意金箍棒,更是全剧的关键或者串场的工具。那么,《琅琊榜》剧中又有哪些特别的道具值得我们注意呢?它们具有怎样的符号、标志、象征、点睛、串连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说说这些作为“道具”的“物件”,它们既是《琅琊榜》中不可或缺的“道具”,也是《琅琊榜》的欣赏者应该有所知会的“物件”,是为“说物篇”……
麒麟才子之麒麟
黎崇玉蝉
苏宅翠竹
秋月白、照殿红、状元红与情丝绕
火寒毒、乌金丸、毒酒
车马、军服、兵符
室内陈设与《翔地记》
太极图、祥瑞奇石
穿越篇
在《琅琊榜》剧中,或者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或者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连贯,又或者为了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出现了不少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化、制度、现象、事物。在本书的前几篇中,我们已经对此随文而多有涉及,诸如国号中的南楚、大渝、东海、夜秦,地名中的廊州、封有郡主的云南,物件中的线装书等等,它们都不属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情境,而是嫁接自其它的时代,或者干脆就是编剧的蹈空凌虚,按照今天的习惯说法,这大概就可以叫做“穿越”了。作为一部娱乐大众、但也颇具潜移默化价值、充满“正能量”的古装电视大剧,这样的“穿越”本是无可厚非、不必责备的;但若是观剧者能够明了这些“穿越”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那无疑会增加些剧情的谈趣,还能顺带着补充补充历史知识、显摆显摆自己的学问见识,这就颇有说头了。考虑及此,我们选择若干与剧情关联度较大的事例,集中讨论其“穿越”的情形,是为“穿越篇”……
琅琊榜单
比武招亲
飞鸽传书
黑火
三省六部制
江湖
悬镜司
亲王与郡王
后记
从丙申年正月初七,2016年2月14日,这个中国的人胜节、西方的情人节,开始正式动笔,到今天,正月二十七,3月5日,中国的惊蛰,终于觉得可以收工了……
《胡阿祥解说<琅琊榜>》,这会当然还在我的电脑里,但我已经可以想象得到,等到这本小书问世的时候,学术圈内的师友一定会讶异:阿祥为何会做这么一本通俗读物?社会各界的朋友大概会疑惑:教授怎么写了这么一本考证著作?不妨先自问自答一番,以权充“后记”吧。
所谓事有缘起,文无定式,学有常规,书无完美,因此而有此书也。
事有缘起,起于2016年1月6日晚间。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傅光中先生电话,力邀我承担此书的写作,我则请求给我两天的时间考虑。考虑什么?一方面没有底气,因为我总共只看过不到十分钟的《琅琊榜》电视剧;另一方面也感觉有趣,有趣在此前我已接受过数十家媒体的相关采访,有趣在学术圈内的兄弟姐妹多次向我推荐看看此剧,有趣在甚为投契的老友光中,竟然约我写作此书,并吹捧由我担纲写作,是发挥我文史地兼通的学术专长、善于驾驭文字的撰述功底,肯定能够获得成功,云云。1月8日晚间,在抽样看过三集《琅琊榜》并组成写作小组后,我如同接军令状一般,接下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文无定式,是要说说本书的写作思路。1月17日到24日,我以八天的时间,在“爱奇艺”视频上,通看了54集的《琅琊榜》。看下来的感觉,的确好看;边看边记的写作要点,三千余字;很快形成的全书纲目,就是现在呈现的七篇49节。所谓兵无常法、文无定式,如何解说《琅琊榜》,当然见仁见智,而我对于这七篇的具体安排与递进结构,还是颇为得意的:先以“原道”开宗明义,即就《琅琊榜》电视剧与《琅琊榜》社会现象,进行一番追根溯源;再以“明时”、“释名”、“寻人”三篇,明确大梁时代特征,阐释国号地名由来,寻觅角色历史原型;接以“证事”、“说物”两篇,求证《琅琊榜》借鉴、取材的事件本末,数说《琅琊榜》具有符号、标志、点睛、串连作用的物件象征;最后殿以“穿越”,复原剧中的“混搭”情形,“指摘”剧中的“穿越”元素。简而言之,我的“解说”路径,就是先从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的时间、空间与人,到人所做的事情、所用的东西,最后再返回现实。
学有常规,意在表明我们的工作态度。诚然,《琅琊榜》是号称“架空”历史的古装电视大剧,但是我们坚信,无论怎样“架空”历史,毕竟无法“踏空”历史,剧中诸多的国号、地名、人物、事件、制度、物件,仍然有着历史的基础、背景、投影、依托、提炼、发挥,而对于治史的我们来说,由触动、敏感、联想、比附的专业习惯出发,以《红楼梦》研究中的索引派与考证派为学习榜样,以王利器先生的《<水浒>英雄的绰号》为模仿对象,还是可以在钩沉历史、考辨原型方面有番作为的。以此,我们的行文虽是通俗读物的风格,我们的工作态度却是遵守学术规范的、正儿八经的、甚至有些殚精竭虑的认真撰述。
书无完美,是我们要对读者作的几点说明。首先,本书的旨趣在于“还原历史真实,以为剧情谈助;解读剧情关节,以为社会添趣”。这样的旨趣,既是中国学术“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也是符合“大众史学”之发展趋势的。其次,本书的内容着重于“历史”,不是对于《琅琊榜》电视剧拍摄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分析与鉴赏,当然,哪怕就“历史”言,我们所给出的思考、判断与评述,也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所以我们欢迎读者诸君的批评,期待读者诸君的建议。再次,由于我们看剧、撰稿的日程太过紧张,文字、图片的允许篇幅也很有限,肯定还有不少应该写、可以写的内容,未能纳入,这也是希望读者诸君鉴谅的。
最后交代一下我们的写作小组。按照我所给出的全书纲目与写作要点,经过前后两次、近六小时的聚会讨论,我所指导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四位“能写”的博硕士生,起草了八万余字的初稿,选择了约300幅的图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才能在整三周的时间里,增删、置换、调整、修改、润色、串连而成这本自我感觉还算满意的转型之作。这是我要特别致以感谢的!这四位同学及其承担的任务如下:博士生颜岸青承担“原道”、“明时”两篇,博士生张兢兢承担“释名”篇的“国号”部分与“寻人”篇,硕士生段彬承担“释名”篇的“地名”部分与“证事”篇,博士生张冠凯承担“说物”、“穿越”两篇。
体量不大的“小书”,不便缀以太长的“后记”,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