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大学堂
上周因王博士的缘,去到了一直于心目中的圣殿“太湖大学堂”。
依稀记得2013年在上海,刚过立夏,有位已经忘记名字的旧友说:你喜欢传统文化,可以看看南怀瑾老师的书。这便是生平第一次知道南老师。
很快,便在机场的书店中看到那本王国平先生写的《南怀瑾最后100天》,回到家中读完后哭了很久很久,如同自己很亲近的人走了一样。
也许就是这样的缘分,使得后来与等身堂结下的不解之缘吧。
到大学堂已经是下午,王博士稍带我们参观了一下校园,便到了晚饭时间。所到之处遇到的学生,无一不主动且大方微笑地打着招呼:“来宾好。”虽然声音还很稚嫩,但却是一个个的大家风范。
餐间,李老师分享自然农法的理念,在座老师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说这样的课有机会真应该给孩子们上一堂,他们也会很喜欢。大学堂现在就有务农课艺术村和草药地图,孩子们平常就能够与土地近距离接触,学校还有中医课程。
大家从农法、到文化、到禅法,聊了很久,得知农法也是南师一直提倡要重视的。南师为中华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发扬,年复一日地接待世界各地的来来往往,真的太辛苦了。
结束后,王博士便与大家相约早六点去禅堂。
“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
第二天一早便准点到禅堂,到的时候张师兄已经在了,他很多年过午不食,昨晚大伙打趣问他要不要来个水果意思一下,他说已经习惯了,便只喝些茶水与大家笑谈。听李素美老师说,他基本每天有六个小时都花在用功上,真是让听者惭愧不已,世间法这么优秀的人,出世法也这么用功,此刻突然想到了堂主,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过去打坐也体会到气充满身体,脊柱自己调整,但这小十年间,从没有人像那天那样教我如何放松,这么近距离的点拨,体会也更深刻了。“调心如牧牛”
在禅堂的座旁,有头石雕的牛,禅法历来便有跟动物相关的故事,宋代便有《十牛图颂》,也叫《牧牛图》,牛吃草。吃着吃着便跑远了,便要不断地把牛拉回来,以牛喻众生心,调心如牧牛。如今都说不忘初心,那更是要如牧牛。李素美老师建议我们来得及可以去听听孩子们的晨读。于是静坐结束便踩着点去听孩子们的晨读,各个年级围坐在一起,小组接龙、个人背诵、抽取接龙、全体读诵,既生动又有趣,个个兴致盎然,朗朗读书、吟诵声,这不可思议的力量,声音中便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崛起,中国力量的新生。暗想,如果小侄女与外甥女,以及更多的孩子们都能像这里的孩子一样多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华文化何愁不自信。下午时,还去跟会唱“阿弥陀佛”的鹦鹉小白打了个招呼。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不要着相
晚间,李老师应邀在礼堂为孩子们准备“道法自然”农法分享课,这里孩子们都有读过《道德经》,所以一讲到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及“道”时,个个踊跃地举手发言、提问,并阐述自己的想法,以至于引导老师不得不上台,说快到晚间休息时间了,只有最后三个提问名额,才得以结束。结束后还有孩子围着李老师问些问题,说到动物也和我们一样。有个小女生说:“我们班上有个男孩子,有一次他骂小白,小白就对他说:你真胖。”把我们都逗笑了。回到住处,看了会书,躺在床上,眼泪便自己流下来了,没有任何,只是很单纯的想流泪。南师2006年便在太湖讲课了,而南京距离太湖大学堂也不过二百多公里,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直至2012年南师走了,我依然没有听说过。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走我不知,知君君已走。在大学堂两天,其实拍了很多照片,导出来那几张,卡就需要格式化。像是在告诉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不要着相。能做到不着一相,是相当不易的,如果还做不到,那就先学会随顺吧。文章撰写|迦陵图片摄影|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