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十九路军

时间:2024-01-18 21:27:14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坟)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先烈路沙河顶。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可点击查看)、军长蔡廷锴率3万官兵,在爱国军民支援下,奋起抗击装备精良的10万日军33天,使敌三易主帅,伤亡万人。我阵亡将士多广东籍,遂以华侨捐款在广州营建陵(坟)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坟)园198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俯瞰全景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标识

省保碑

市保碑

淞沪抗战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阴谋策划“日僧事件”等事端,并以此为由,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了进攻上海闸北守军的战争。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侵略,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毙伤日军10254人。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悲壮激烈的淞沪抗战结束。战后统计中国军队共伤亡14104名(阵亡4274名、受伤9830名),其中十九路军伤亡官兵8792名。

先烈中路上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凯旋门

1932年,十九路军主要将领发起并筹建坟园以安葬抗战中牺牲的先烈,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海外华侨的资助,由留美建筑师杨锡宗先生设计并监造。坟园坐北向南,南北轴线近300米长,遥对白云山主峰,占地逾6万平方米,仿罗马复兴式风格,全花岗岩砌筑,共有1983位先烈长眠于此。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凯旋门正面

林森题写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石额

凯旋门位于先烈中路和水荫路交汇处,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40.7平方米,高13.4米,宽11米,厚3.7米,以花岗石砌筑的仿古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中间是一个圆拱门,面向先烈中路的门楼上端镌刻着林森题字“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另一面则镌刻着“碧血丹心”,上款是“民国二十二年”,下款是“宋子文敬题”。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凯旋门背面

宋子文题写的“碧血丹心”石额

凯旋门曾是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的大门,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建筑,九十年代初,环绕凯旋门一周修建了一个圆形广场?,开辟了水荫路。凯旋门象征着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而归,印记了英勇奋战的将士们不朽功绩。

凯旋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刻石

从水荫路进入陵园,北部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932年,1934年落成,由花岗石砌筑而成,是仿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298平方米,分别由纪功碑和半弧形回廊组成,是陵园的主体建筑,整体建筑庄严雄伟,独树一帜。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俯瞰

纪功碑

纪功碑刻石

纪功碑高19.2米,巍然耸立在半弧形回廊前中央,由底座和陶立克圆柱组成。上部分是表面雕刻有20条凹圆槽的陶立克圆柱柱身,基座是立体方形的底座,正面镌刻着李济深的题字“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下端镌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基座上面挺立着一个十九路军无名英雄战士铜像,战士像高3.15米,头带军帽,面向正前方,右手握着步枪托在肩上,左手放在左边腰部,背系一顶铜鼓帽(竹帽),左肩上挎着一个行军水壶,左脚向前迈步状。在塑像前面台阶的两侧,卧伏着2对铜狮,还有8个铜鼎,依次排列在纪功碑的石栏上,寓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这些铜像、铜鼎和铜狮是由当时的雕塑家梁竹亭先生创作并铸造,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掠走。九十年代初修复陵园建筑时,由雕塑家尹积昌先生根据历史照片重新设计铸造。

十九路军无名英雄战士铜像

半弧型回廊

半弧型回廊由12对圆柱和两个门亭组成,左门亭墙上铭刻着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书的《第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右门亭墙是1933年10月胡汉民撰文并手书的《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

第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

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

与纪念碑正对的是“抗日亭”,这两组建筑分别位于轴线两端,轴线大道宽阔笔直是该坟园建筑设计的最大特点。

纪念碑与南北轴线大道

坟园俯瞰

抗日亭

抗日亭位于陵园的最南端,建于1934年,采用花岗石砌成,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高7.13米,长11.9米,宽11.9米,呈平顶十字形,由基座和碑亭组成,四面建有6对方形石柱,南北门亭上都刻有“抗日亭”三个大字,由“一·二八”淞沪抗日将军、时任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于1932年书。亭中曾立一块记载着“一·二八”淞沪抗战碑记的碑石,后期遭毁坏,现已不复存在。

戴戟书“抗日亭”刻石

坟园南北轴线的中心有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题名碑建于1933年,是一座方柱形花岗岩石碑,碑高7.7米,长和宽为2.85米,占地面积91平方米。碑体四面用篆体刻着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共计1983位阵亡将士的英名。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碑文(其一)

坟园东北侧建有将军墓和将士墓,将军墓始建于1997年,分别是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三位将军墓,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蒋光鼐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国家革命公墓迁葬于陵园,由朱乃正先生书 “蒋光鼐之墓”和“蔡廷锴之墓”。戴戟将军的骨灰于2016年从苏州迁葬到此。三位将军的墓碑石采用天然花岗石凿成,象征着他们崇高而伟大的历史功绩。

蒋光鼐墓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出生于广东东莞市虎门南栅乡桐园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科肄业。1924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警卫团营长。北伐时期,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副师长、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等职。1930年任十九路军总指挥。1932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为最高指挥官。1933年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抗战期间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蔡廷锴墓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市龙岩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岁从军,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1930年任十九路军军长。1932年1月28日率部发起,“一·ニ八”淞沪抗战,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1933年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发动“福建事变”。抗战期间,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25日病逝于北京。

戴戟墓

戴戟(1895-1973),原名光祖,字孝悃,原籍安徽省旌德县,1895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1925年,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团长、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师长、淞沪警备司令等职。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戴戟与蒋光鼐、蔡廷锴一起率部奋起抵抗日军的侵略。1933年1月,参与发动“福建事变”。全面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中将总参议、皖南行署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安徽省体委主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民革主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73年2月21日病逝于安徽合肥。

将士墓

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将军墓南,建于1933年,墓区呈圆弧形设计,长36米,宽50米,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墓区的北面建有一座墓包,墓碑上刻着蔡廷锴题字的“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墓包后面的墙上刻着1933年由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撰并书《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记载了十九路军将士浴血奋战,抗日守土的经过。墓包前面分左右两片墓区,整齐有序地排列着182个石棺。墓包两侧竖立着37块历次劫难后保存下来的烈士墓碑。

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

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

墓包两侧的烈士墓碑

坟园西侧是战士墓,战士墓全称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墓。墓区呈圆弧形,长36米,宽46米,占地面积约1650平方米。由主墓碑和石棺墓组成,主墓碑位于西面,碑上由李济深题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墓”,墓碑前分左右两片墓区,现存水泥棺195座。

战士墓

李济深题写“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墓”碑

石棺

墓碑

战士墓南侧是1988年3月15日移建于此的广东航空纪念碑。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先驱和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及广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纪念碑占地约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宽1.9米,正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航空救国”四个大字,北面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题字“广东省航空纪念碑”。纪念碑南面是碑志,西面刻着267名牺牲的航空先驱姓名。

广东航空纪念碑

徐向前题字“广东省航空纪念碑”

坟园东侧有九十年代初期建设的东大门。东大门参照凯旋门仿古罗马式建筑风格设计,于1997年初落成,整个建筑是用花岗岩砌筑,大门高18米,宽18米,厚5.18米,象征“一·二八”淞沪抗日,四面装饰有20根陶立克石柱,建有三个圆拱门,中间大门最高最宽,两边的门较低。门上刻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东大门

东大门“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陵园最初称为“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在抗日战争时期,坟园遭受破坏,1947年、1971年曾维修过,但由于历史及各方面的原因,坟园年久失修,日渐残破。1981年广州市成立了墓园管理处,从1991年开始对坟园进行修缮管理,1995年更名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2000年再次修缮。

淞沪抗战鼓舞了全国军民救亡图存的斗志,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在抗日战争史上意义重大。坟园宏伟典雅,成功运用西方建筑形式表达对牺牲英雄的永恒纪念,为广东优秀近现代建筑。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