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有很多的老戏骨,这些老戏骨为影视艺术奉献了一生,他们的事业顺利,他们在戏中扮演了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
而廖学秋就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她的母亲廖静秋为艺术奉献了一生,而她也为了电影放弃了婚姻。
廖学秋出生在1954,她的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她的父亲是一位有家室的人,廖学秋只能跟着母亲一起住,且随了母亲的姓。
廖学秋在四岁的时候,父母就相继离世了,父亲和原配有一个儿子,比廖学秋大,两个人相依为命。
家中还有一个保姆,是母亲生前请来照顾廖学秋的,三个人靠着母亲留下的一万元生活,每个月都按时去母亲生前的戏剧院,将这一份生活费领回来。
虽然无父无母,可是有着保姆的照顾加上母亲的工资,兄妹两个不愁吃穿,有一天保姆去领钱被告知说钱已经用完了,无奈只能空手而归。
接下来的日子廖学秋跟哥哥过得很艰难,没有钱支付保姆的工资,没有钱吃饭,每天都在为下一顿吃什么而发愁。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兄妹两个长大,上面下来通知,说家家户户有青年的要去插队,当时哥哥正好要去部队当兵,廖学秋告诉哥哥你去吧,我下乡。
于是哥哥去了部队妹妹去了乡下,廖学秋从小就继承了母亲的天赋,喜欢唱唱跳跳,母亲生前的时候也有意往文艺方面培养,一两岁就经常带着小小的廖学秋去听戏。
廖学秋下乡之后,每天在队友们手工之后给队友们表演节目,借此缓解队友们的压力。
廖学秋不光会唱样板戏,还会拉手风琴,因此被调进了镇上的文工团,还认识了自己的丈夫,由于爱的太深,从小也没有人教廖学秋这一方面,所以廖学秋早早的就跟男友同居,还怀上了身孕。
廖学秋怀上了身孕,但是廖学秋什么都不懂,所以并不知道自己怀孕了,直到在四个月的时候已经显怀了才发现。
两个人赶紧领了证,成了夫妻,在廖学秋的心中一直都有表演的梦,为了不耽误自己的表演,廖学秋选择了做剖腹,这样不会影响自己的身材。
就在她给孩子断奶的时候,母亲生前的好友找到了廖学秋的哥哥,将廖学秋带去了上影,想让廖学秋学表演。
当时的廖学秋没有经过科班培训,这样的人一般在试戏的时候就会被刷下,但是廖学秋的母亲是廖静秋,上影厂的人都知道。
在她们心里因为对廖静秋的敬重,所以在廖学秋身上就多了一份怜惜,所以在廖学秋试戏第一场没有通过的时候,又安排了第二场。
才将廖学秋留到了上影厂拍戏,等这部戏用了6个月才拍完,这部戏结束后廖学秋对孩子的思念已经占满了心。
可是当她赶回家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而丈夫已经成了别人的丈夫,无奈只能和丈夫离婚。
孩子也没带,廖学秋只拿了床被子回了母亲生前的居住地,晚上抱着被子流着眼泪在心中思念母亲。
她对人生很迷茫,家也没有了,自己该何去何从。
就在廖学秋迷茫的时候,母亲生前的好友,又推荐廖学秋上了另一部戏,接到通知后,廖学秋就去了上影厂拍戏。
没有科班培训,想要留在上影厂很难,廖学秋只能一点点的学,看着别人演戏,自己在心中默默的记住,一点点的在电影这条路上摸索。
为了拍电影她在八一影长和上影厂来回跑,哪里有戏就去哪里,还被炸伤了手,整只手的皮都炸没了,在拍摄《梦断情楼》的时候,廖学秋还怼过陈道明。
因为自己的台词特别多,从进入剧组就一直在背台词,好不容易背完了,却说她的台词都没了,廖学秋心中的委屈就爆发了,问了问谁的主意,当知道是陈道明要求更改的时候,她直接就开始边哭边骂了起来。
最后才知道陈道明看到了廖学秋在背台词,怕她背不下来才临时拿下的台词。
还是在陈道明轻声哄着的情况下拍完了这部戏。
廖学秋在影视上一直随波逐流,自己年轻的时候就饰演小姑娘,大一点就是媳妇,再大一点那就是婆婆妈妈,她从来都是跟着自己的年龄走,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
在磨盘山上有一个烈士墓园,其中第二排第二座,那是廖学秋妈妈廖静秋的墓碑。
廖静秋生前是我们国家的著名川剧演员,红极一时的戏剧艺术片《杜十娘》,其中的十娘就是廖静秋扮演的,这部《杜十娘》是我国的第一部彩色艺术片。
在1958年,年仅33岁的廖静秋丢下了四岁的廖学秋撒手而去,她与癌症抗争了两年最终失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她的墓碑上,是巴金题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美丽的榜样。
1925年,廖静秋出生在重庆的贫困户,家中清贫,9岁的廖静秋就被送到了戏班子讨生活,那个时候有一句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在戏台子上的人都是被人看不起的。
廖静秋承受了太多的摧残,但是都咬牙忍了下来。
她在后来出演了许多的现代剧《三打》《小儿黑结婚》等等,最著名的是我国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杜十娘》就是廖静秋出演的。
巴金的散文里专门有一篇《廖静秋同志》里面写到第一次听廖静秋的名字是跟癌症一起。
在1956年,艺术家廖静秋患上了癌症,那年的廖静秋只有31岁,而李劼、沙汀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的难受。
他们想要为廖静秋做点什么,于是向上级申请将《杜十娘》拍摄成电影,想留下这部传奇的川剧作品。
最终成功的申请了下来,可是在拍摄这部剧的时候,廖静秋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她的腿部浮肿,为了止疼每天打两针吗啡。
拍完一个场景,会回到房间打滚哭,会顶着疼痛的双腿从十多米的假船上一次次跳下去,最终在一年后这部影片拍摄完毕,国内首次的彩色电影,还是著名川剧《杜十娘》改编。
这部剧拍完以后,就加紧的制作,都在担心廖静秋看不到这部影片,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廖静秋坚持了下来,她看到了这部影片。
李劼曾在北京开会的时候遇到了巴金,巴金问李劼:廖静秋怎么样,李劼未语眼先红,他哽咽的告诉巴金,现在廖静秋每天需要八针吗啡。
又过了几天,巴金又问了别人,他们告诉巴金,廖静秋现在已经很好了, 巴金内心还暗暗高兴,结果第二天廖静秋就去世了。
巴金为了纪念她,在自己的散文中特意给廖静秋开了一篇,而如今在廖静秋的墓碑旁边坐落的是李劼的墓碑。
1958年,廖静秋离世的时候,廖学秋年仅4岁,她不能理解死是什么,她看着院子中的花圈,指着其中一个问姆妈这是什么?
保姆悄悄的擦掉眼泪,对廖学秋说,这是送给你妈妈的,但是廖学秋不能理解为什么送这么多,她在之后的两天,天天问妈妈呢?
没有人能回到她的问题,直到《杜十娘》这部电影上映,保姆才带着4岁的廖学秋去看。
在电影院看到母亲的廖学秋失声大哭指着屏幕上妈妈的身影大喊,妈妈我要妈妈,一声声的呼喊扯痛了现场人们的心,本来安静的电影院响起了哭泣声。
廖学秋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而她有如此的成就多亏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将艺术天赋给到了她,也是由于她的母亲,她才能在影视的这条路走这么远。
而廖学秋的母亲, 廖静秋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她是川剧的艺术家,她在生命的尽头还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经典,更加值得我们尊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