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大果榛子栽培管理技术
(一)大果榛子苗木繁育
大果榛子苗木繁育主要是利用其根孽进行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就是利用植株基部的根蘖进行压条繁殖。目前大部分园段是树上结果树下繁苗,平均亩出苗量不足1000株,结果产量也少,总体效益较低。通过研究大果榛子苗木繁育新方法,建立专业化苗木繁育圃,栽植密度加大,有效控制繁苗母株枝量,使根孽大量萌发,繁苗数量成倍增加。
(二)榛园建立
大果榛子建园用地要求不是太严格,山地,坡地,河沙地等土质差一些的都可以。一般土层厚度40CM,土层厚度不足40CM的要客土。
1、园段规划
根据面积、地势等规划小区(管理片段),要求方便作业,不浪费土地资源,通风透光条件要好。
2、栽植密度
一般是单行栽植,生产上常用的株行距为2m×3m、2m×4m、3m×4m等(亩栽111株、83株、55株)。
3、配置授粉树
榛树为芽花授粉,每个小区要栽植2到4个品种,互相授粉,以达丰产目的。
4、栽植技术
与其它树木栽植技术基本相同,坑大小要适宜,要求一次性将水灌足,最好覆盖地膜。成活率较好。
(三)栽培管理技术
1、整形
(1)树形:
榛树可做2种树形:
①单干自然开心树形,主干高40—60cm,其上分生3—4个主枝,主枝上分侧枝,侧枝分生副侧枝,形成自然开心树形。
②少干丛状树形,即丛地面分生3—5个主枝,主枝上分生侧枝,侧枝分生副侧枝,形成少干丛状树形。
(2)不同时期的修剪
幼树期(1—3年)
第1年定干 幼苗栽植后第一剪子的剪裁,在果树修剪上叫做定干,其剪留长度叫定干高度。第一主枝着生部位到地面的距离为干高。定植时同时定干,定干高度40—60cm。
第2年的修剪 ①选留3个不同方向的强壮枝作主枝,然后轻短截。
第3年的修剪 以轻修剪为主,一年生发育枝短截剪掉枝长的1/3,促进扩大树冠,增加分枝。
初果期(4—6年)
第4年—第6年的修剪 基本上可以完成整形任务,进入初果期,从以整形为主,边整形边结果,逐步转为结果为主,继续调整树形。但这时还没有最后完成整形任务,树冠还不够圆满。第4年主枝基本选留完毕,第5年—第6年只作局部调整,继续扩大树冠。
盛果期(7年以后)
第7年以后的修剪 经过几年的修剪,树已形成了单干自然开心树形。树体大小,枝芽总量已基本达到丰产树的要求,开始进行入盛果期。此时的修剪要求就是调整树势稳健,保证有充足的结果母枝,使之连年丰产稳产。
①控制树势平衡。对强旺的主枝采取少短截,多疏枝的修剪方法,以缓和生长势。减少短截数量,保留的结果母枝相对增多,用产量可以减缓主枝的生长势;
②保证树势健壮。榛树和其他果树不同,需要健壮的长枝结果,枝条成花量和枝条长度成正比,枝条越长成花量越大。最经济的枝长是40—80cm。因此,在修剪上通过适度短截,促成生长一定数量的长枝,可有效的提高榛子的产量。
③结果枝组培养。通过短截或回缩培养角度适合,生长健壮的结果母枝。正常情况下,由结果母枝发育成的结果枝组,4年内基本不用修剪。结果枝组在结果期间,生长衰弱,枝头过度下垂,生长空间不够,可适当进行抬头缩剪。枝组缩剪,要保持枝组生长势的平衡,即前端缩剪多少枝量,在枝组的基部就要疏掉多少枝量。
④结果枝组更新。榛子结果枝组实际上就是长形的结果枝轴,由结果母枝发育而成。结果母枝(即一年生枝),连续结4年果,第5年回缩更新,密度大,生长弱的也可第4年更新。
衰老期
衰老期树,树冠内堂枝衰弱或逐渐枯死,骨干枝头生长十分缓慢。树冠体积缩小,有的榛树树冠残缺不全,结果部位外移,产量降低,骨干枝基部多萌发徒长枝。这个时期的修剪主要是更新复壮,维持树冠体积,保证产量。
①衰老期树的树形。
衰老期树由于树体生长缓慢,干性变弱,易成开心形。在整形上应结合树的生长特性,减少人为控制整形,使之成为自然的开心形或丛状形树形。
②修剪方法
疏弱留强,集中营养。对内堂弱小的枝组疏除,减少消耗营养的无效枝,打开空间,改善光照,集中营养培养强壮枝。
大枝缓缩,小枝多截。衰老期树大枝回缩过急,易造成相对应根系死亡,加速衰老。因此,回缩复壮应当根据全树总枝量情况逐步进行。对保留的小枝组应当在壮枝壮芽处堵截,以利复壮。
利用基部枝优势,二次培养树冠。对树体下部萌芽的徒长枝合理留用,分别培养,各成一体。即把留用的徒长直立枝都培养成一棵类似的结果小树,分别占据各类的位置,逐步布满空间,形成新的树冠。
2、促进保果技术
榛子需要健壮的结果母枝,即使直立的健壮枝也照常能够结果。因此,提高结果母枝营养水平是关键。具体作法是:在修剪上多保留40—80cm的长枝,据调查40—80cm的枝花芽形成数量相对较多,坐果率较高。其次是去除过多的雄花,一些品种树体发育较弱,容易形成大量雄花枝,萌发初期雄花枝的伸长易消耗大量养分。因此,疏除过多的雄花枝,有利于节省营养提高坐果率。
3、肥水管理
施肥是榛子园综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保证树体的正常生长,必须及时进行施肥补充营养。施基肥一般在秋季果实采收后进行,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一般在5—6月份根据生长情况追1—2次,以复合肥为主。追肥应控制尿素的使用量,榛子树过量施用尿素易造成抽条。
4、病虫防治技术
大果榛子树由于栽培年限较短,病、虫害较其他果树轻。一般没有病,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果柄枯萎病,虫害主要有榛实象鼻虫和一些食叶性害虫等。
(1)榛叶白粉病
为害状:此病在东北地区的榛树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浸染枝梢,幼芽和果苞。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下先出现不明显的黄斑,不久黄斑处长出白粉,以后许多连成片。病斑背面褪绿,致使叶片变黄,扭曲变形,枯焦,早期落叶,嫩芽受严重危害时则不能展叶;枝梢受害时,病斑处也生出白粉,皮层粗糙龟裂,枝条木质化延迟,生长衰弱,易受冻害;果苞受害时,也生白粉,变黄扭曲。8月份在白粉层上散生初为黄褐色然后变为黑褐色的小颗粒(即闭囊壳)。
发病规律:榛子白粉病是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叶片、芽和新梢病部越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孢子散发出来,借助风力传播到榛树上引起初次浸染;生成白粉后,能多次传播浸染。榛树染病时往往由中心病株丛开始向四周蔓延,如发病条件适宜,则传播迅速。辽宁南部于6月份发病最重;辽北多发生在7月间。在植株过密、通风不良、土地粘重、低洼潮湿的条件下,均有利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发现榛子白粉病株丛,应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如果是中心病株,则要将全部砍掉,减少病源。对于过密的株丛可适当的疏枝间伐。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喷15—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倍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均可。7—8月份如果雨量偏大可再防治一次。
(2)果柄枯萎病
症状:该病是近些年来榛子上发现的一种病害,在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在成熟前果柄及果苞上随着大量的黑色霉状物,常造成榛子果苞大量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于7月上旬树体喷布80%大生600倍液或40%福星1000倍液。
(3)榛实象鼻虫(榛实象甲、榛实象)
危害状:以成虫取食嫩芽、嫩枝、使嫩叶呈针孔状,嫩芽残缺不全、嫩枝折断,影响新梢生长发育。成虫还以细长头管刺入幼果,蛀食幼果内的幼胚,果内形成棕褐色干缩状、幼胚停止发育,果实早期脱落。幼虫蛀入果实,将榛仁的一部分或全部吃掉,而且在果内排粪形成虫果。
生活史:该害虫在辽宁两年一代,少数二年一代,两年一代经历三个年度;以老熟幼虫及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第二年5月上旬出土开始在枯枝落叶层下活动,5月中旬成虫上树活动。并开始取食嫩叶,5月下旬成虫进入盛期。6月中下旬为榛子幼果发育期,成虫开始交尾,6月下旬开始产卵于幼果内,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10—14d,于7月上旬在榛果内孵化成幼虫。7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在果内取食近一个月左右,则发育成老熟幼虫。8月上旬,当榛果实日趋成熟时,老熟幼虫随果附到地面,脱果后钻入土中20—30cm处做土室准备越冬,8月中、下旬为入土盛期;第三年,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半月左右。7月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8月上、中旬羽化盛期,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即转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榛实象鼻虫发生面广,生活史长而复杂,世代重叠交替发生。因此,单纯化学药剂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
药期防治:在成虫产卵前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即5月中旬到7月上旬用37%杀虫宝乳油800—1000倍或40%杀虫蜱乳油1000倍或20%雅克(桃小灵)乳油1000倍,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布2—3次,间隔时间15d。或者用50%腈松乳剂和50%氯丹乳剂,以1:4的比例混合用400倍液喷洒,毒杀成虫。于幼虫脱果前及虫果脱落期即7月下旬—8月中旬,在地面上撒4%D-M(敌百虫、马拉硫磷合剂,又叫敌马合剂,敌抗合剂)粉剂毒杀脱果幼虫,每亩用药量为1.5—2kg。
人工防治措施:即在全面集中采收果实时,集中消灭脱果幼虫。具体方法:在幼虫未脱果前采摘坚果,然后集中堆放在干净的水泥地面或木板上,幼虫脱果后集中消灭。对于虫果特别严重,产量低已无采收食用价值的,可以提前于8月上旬至8月下旬采果后,集中消灭。
(4)榛瘦蜂
人工防治:人工剪除瘤瘦枝、叶,受害严重的榛树,采取重修剪,除枝条基部着生休眠芽的部位外,其余都剪除,可以彻底免除受害,1年后可恢复结果。
药剂防治: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菊酯,有机磷等药剂喷杀幼虫;6月下旬成虫脱瘦后活动盛期用氧化乐果,桃小灵等药剂喷杀成虫。
(5)金龟子类害虫
金龟子类危害榛树的主要是苹毛丽金龟子、东方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
危害状:上述金龟子类主要危害榛树的叶子,其成虫可将叶子的局部或全部吃掉。
生活史:上述金龟子类均为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或老熟幼虫于土中越冬,只是其出土时期、危害盛期略有差异。苹毛丽金龟子和东方金龟子的成虫均在4月中旬出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出土高峰,成虫危害榛叶。一般多为白天危害,日落则钻入土中或树下过夜;当气温升高时成虫活动最多,这种情况下则傍晚也出来危害。金龟子类成虫均有假死习性。铜绿金龟子,除上述习性外,还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喜欢在豆科植物的地里产卵,成虫危害盛期是7月上旬。
防治方法:在成虫大量发生期,利用其假死习性予以捕杀。即在早晨或傍晚时人工震动树枝、枝干,把落到地上的成虫集中起来,进行人工捕杀方法防治。或者先在树下撒布30%甲胺磷粉,然后震动树枝,使其落地触药毒杀。
诱杀:成虫(铜绿金龟子)大发生时,利用其趋光性,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药物防治:成虫于春季出土危害榛树,喷洒砒酸铅200倍液,并加粘着剂进行防治。大发生时可喷洒50%的久效磷500倍液或50%的乐果乳剂500倍液及40%的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