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内,葬有梁启超、他的两位夫人、弟弟梁启雄还有三位儿子,是梁启超的家族墓园。墓地总面积1.8公顷,墓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墓园,西部为附属林地。墓园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面积达4300平方米。四周环围矮石墙,墓园内栽满松柏。2001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墓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称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举人出身。为清末维新派改革家、思想家、历史学家。1809年起从学于康有为,协助进行变法理论著作的编校工作。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8月,参加法学会,任书记员。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失败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曾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琪瑞政府的财政总长。著作内容宏富,淹贯经史,参驳古今。平生著述约在1400万字,其著作编入《饮冰室全集》。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1931年葬于此。
梁启超墓
墓园内北墙正中平台上是梁启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为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设计。墓呈长方形,高1.08米,宽2.75米,长4.52米。墓前立着“凸”字形墓碑碑高2.8米,宽2.18米,厚0.71米,阳面镌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碑阴刻“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因、李福曼,孙女任孙敬立”。碑前有75厘米高的供台,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墓碑、墓顶及供台衬墙,均为土黄色花岗岩雕筑而成,前后连接,浑然一体。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这是梁启超生前遗愿。梁曾嘱咐他的子女,将来行葬礼时,可立一小碑于墓前,题新会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阴记我籍贯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妇名氏、孙及外孙名,其余浮词不用。
梁启超墓背面
墓碑碑阴
合葬墓东略靠后植有白皮松一株,根据前方石碑记述是梁氏后人为纪念梁启超第二任夫人王桂荃女士而栽植的,名为“母亲树”。
母亲树
墓前的柏林中,甬路东侧为其弟梁启雄之墓,甬路西侧为其三子梁思忠墓、次女梁思庄墓、五子梁思礼墓(按入葬时间)。
梁思忠墓
梁思忠(1907年-1932年),梁启超第三子,出生于日本,早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在1932年淞沪抗战中患腹膜炎去世,年仅25岁。梁思忠墓样式简朴无华,碑阳刻“亡弟炮兵上校思忠之墓 同怀兄 思永 思成立”。
梁思庄墓
梁思庄(1908年-1986年),著名图书馆学家。生于日本,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1933年嫁与民国广西省教育厅厅长、广东省国民大学校长吴鼎新之子吴鲁强。梁思庄墓碑的碑座为八册巨书石雕,设计颇具匠心,寓意深刻。碑阳刻:“梁思庄之墓 (一九零八-一九八六)”。
梁思礼墓
梁思礼(1924年-2016年),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墓前刻有火箭浮雕,代表了梁老奋斗一生的事业,造型简朴,寓意深刻。
八角石亭
甬路再西侧有一精美小巧白色的八角石亭,绿琉璃瓦盝顶,四面辟有洞门,周围建有平台,穹顶雕花瓣图案,亭内空无一物。原设计亭里立一尊梁启超纪念铜像,后因财力不足未果。在墓园的前方不远处,砖砌甬路左右各立一座造型优美、挺拨凝重的清康熙年间的皇族墓碑。这本是梁家从没落的皇族墓地买来的废碑,准备磨掉旧碑文重刻新字,后也是因财力枯竭无力镌刻碑文而弃置于墓园内了。后植物园将石碑立起。
东侧石碑(无字)西侧石碑(碑阴有字,应为树立时弄反了)
碑额“敕赐”,为皇帝钦赐
碑阴1978年2月24日梁启超墓园由其后人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无偿移交北京植物园。植物园接收后,按规划对梁墓进行了整理建设、绿化美化,使这座荒凉的墓园,恢复了昔日的幽静肃穆,供人们凭吊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