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柿叶,柿花。
「入药部位」 叶(柿叶)、花(柿花)。
「性味」
柿叶:味苦,性寒。《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柿花:味甘,性平。
「归经」
柿叶:入肺经。《本草再新》:'专入肺经。'
柿花:入脾、肺经。
「功效」
柿叶: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活血止血。
柿花:降逆和胃,解毒收敛。
「主治」
柿叶:治咳喘,消渴及各种内出血,臁疮。
柿花:治呕吐,吞酸,痘疮。
「附方」
柿叶
1、治高血压。
柿叶研末,每次服6g。
2、治紫癜风。
柿叶研末,每次服3g,每日服3次。
3、治血小板减少症。
干柿叶、马蓝、阿胶、侧柏叶。水煎服。
柿花
治痘疮破烂。
柿花晒干为末,搽之。
「用法用量」
柿叶
内服:煎汤,3-9g;或适量泡茶。
外用:适量,研末服。
柿花
内服:煎汤,3-6g。
外用:适量,研末搽。
「生长环境」
多为栽培种。
「分布地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采集收藏」
柿叶:霜降后采收,晒干。
柿花:4-5月花落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研成粉。
「炮制」
柿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丝,干燥。
「性状」
柿叶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圆形。中央较厚,微隆起,有果实脱落后的圆形疤痕,边缘较薄,4裂,裂片多反卷,易碎;基部有果柄或圆孔状的果梗痕。外表面黄褐色或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密被细绒毛。质硬而脆。无臭,味涩。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丝片状,宽5-10mm,革质。上表皮深绿色,主脉疏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叶脉密生淡褐色绒毛。
「药理作用」
柿叶: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加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与心搏指数,减慢心率;减轻心脏后负荷,对前负荷无明显影响;明显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分钟张力时间指数,使心脏每分钟耗氧量下降。
2、对血液的影响:提高红细胞电泳率,使血浆和全血比粘度下降,对血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其他作用,阻止癌变作用,阻止溶血的作用,抑菌作用,解热作用。
「现代应用」
柿叶:
1、治疗出血。
2、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治疗面部褐斑。
「相关论述」
柿叶:
《本草再新》:“治咳嗽吐血,止渴生津。”
《滇南本草》:'经霜叶敷臁疮。'
《本草再新》:'治咳嗽吐血,止渴生津。'
《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消肺气胀。'
柿花:
《滇南本草》:“滋润五脏。治一切呕吐、吞酸流液。”
- End -
本文仅普及中医常识,不做处方
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