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知识库 >

陆文夫美食家

时间:2024-01-22 18:21:26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美食家》陆文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所以能居天堂之首,恐怕主要是因为它的美食。话说在解放前,家住苏州的朱自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资深吃货。他家资丰厚,靠着祖上留下的房产衣食无忧。不过朱自冶对穿戴女色全然不感兴趣,平生所好唯有一吃。吃能吃出讲究,吃出门道,吃出名气,吃出传奇,苏州大街小巷所有的美食他都了然于胸。 《美食家》这篇小说是通过对“吃”的讲述,告诉世人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当中人的生存状态。作者简介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荣誉》,同年又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颇受好评。1977年重返文坛后,在创作上不断探求和突破,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小巷文学”作品。出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特别法庭》、《小巷人物志》(一、二集)及四卷本《陆文夫选集》。陆文夫注重发挥小说的批判功能,总是带着微笑针砭积弊;坚持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将平凡的人和事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去描写,追求意蕴丰厚和“多主题的统一”。小说精于构思,有意借鉴话本和苏州评弹的表现方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就像一个个构筑精巧的“苏州园林”,艳丽别致。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独树一帜。作品评价作家李准在《文艺报》试刊号上发表的《文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吗》一文中称“《美食家》是可以传下去的”。学者范伯群认为“《美食家》显然是继《小贩世家》“突破”之后的又一新的台阶。如果说它是脍炙人口、风靡一时是决不过分的”。中篇小说《美食家》是陆文夫的代表作,1983年发表于《收获》第一期。故事讲述了革命干部高小庭和资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浮沉纠葛,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内容简介资本家朱自冶出租房屋为生,收入很多,一应事务又有经纪人代为办理,所以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吃、喝、消遣。他不仅吃得又精又细,而且能把吃食讲得头头是道。中学生高小庭和妈妈是朱自冶的远亲,寄住朱家,不交房钱,朱自冶便让高小庭课余时间给他当跑街的、采买各处的风味小吃。高小庭在学校学到了革命道理,对朱自冶的寄生虫生活忿忿不平。1948年冬天,高小庭投奔革命到解放区,没想到解放后被分配回苏州干商业工作。解放后,朱自冶仍然有钱,继续着每天进饭馆、上茶楼的生活。因为他不抽不赌不嫖,没干过坏事,镇反镇不到他头上,他反说共产党把天下治得太平了,可以放心吃喝了。高小庭心里有气,成功说服朱自冶的车夫阿二别再给资产阶级寄生虫当“牛马”。朱自冶没有车坐了,自然对高小庭怀恨在心。高小庭暗暗得意,认为自己使朱自冶学会了自食其力。后来组织分配高小庭去一家名菜馆当经理,他决心不再为资产阶级寄生虫服务,而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于是把名菜馆“改造”成大饭铺。受其影响,其他名菜馆也开始敷衍了事。朱自冶及其“食友”们无处可吃,丢了魂一样蔫头蔫脑。朱自冶为了吃上好菜而去旧政客的姨太太孔碧霞结婚。高小庭的改革造成饭店饭菜质量低劣也引起了许多干部、工人的不满,连老战友也责备他他毁灭了苏州的饮食文化。60年代初国家陷于贫困,饥饿威胁着每个人,朱自冶和高小庭一起偷偷去码头拉大南瓜。拉南瓜的时候饿得皮包骨头的朱自冶沉浸在对曾经享用过的美味的回忆里,居然在幻想中创造了一道名菜“南瓜盅”。到了“文革”,高小庭和朱自冶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寄生虫,都成了批判对象,高小庭还被赶出苏州下放到农村。“文革”后落实政策,高小庭仍回苏州那家菜馆当经理。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小庭的思想也解放了,又把大饭铺恢复成名菜馆。朱自冶则摇身一变成为“美食家”,有好事者还借此机会成立烹饪学会,让他担任会长。在烹饪学会的成立宴上,高小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创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个性探寻的时代,文学在试图找回个性的同时也试图找回久已失落的人性。小说中“人”的探讨脱离了类似“社会主义新人”的政治樊篱,开始关注普遍的人性。这种探寻的表现之一是民间审美理想的多元回归,出现了以冯骥才、邓友梅、陆文夫为代表的“市井小说”。市井小说具有“文化化”和“风俗化”的特点。作家着眼于文化的反思和审视,不再以阶级斗争的眼光观察人物,不再写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而着重写人的环境的变异性、复杂性,写世界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积淀以及对人的影响,把人放到社会现实、文化氛围以及自然环境的种种复合关系中加以刻画,透过个体活动来揭示群体社会的文化心理,也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塑造生动、真实、可信与富有历史感、文化感的人物形象。作者描摹民俗风情、市井人物,吸取通俗小说的表现方法、结构方式,作品呈现出通俗化审美取向,表现民族的审美趣味和人物的文化品格,进而深入透视民族的灵魂。其中,陆文夫通过典雅的园林、幽深的小巷、苏式的饮食、吴侬软语、评弹说唱,表现出苏州享乐性城市的文化格调,形成了独特的“糖醋现实主义”和“小巷文学”特色,中篇小说《美食家》即是他在8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影响《美食家》荣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5年《美食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由徐昌霖执导,夏天、王诗槐主演。作品鉴赏《美食家》不是所谓重大题材或反映历史斗争的宏篇巨制,但人们却可以听到历史的足音,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朱自冶一生忙着的就是如何吃,如何让自己一天吃得称心如意。旧时代他靠祖上留下的房产生活,时代变了,他也只能谋求吃饱,吃出点意思来。后来竟也能由一个浑浑噩噩的吃客变成了社会名流“美食家”。高小庭一心为人民服务,但他的简单的“大众化” 导致群众生活的贫乏化。他原以为这仅是干预朱自冶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实际上却违反了人民的心意, 将苏州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夷为平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的失误,连人民也向他提意见,只有他从多年的经历中学会用复杂的多层次的办法满足人民需求时,问题的解决才露出一点端倪。作者从“宏观”着眼而在“微观”落笔,这篇小说表面上大讲“吃经” 的小说,在一大堆有关吃喝的有声有色的描绘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在“吃”中发现一部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巧妙地让读者从一个特殊角度的“窗口”作观察点, 纵览了三十多年工作中“左”倾幼稚病和实用主义的不可低估的危害性,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将“凡人小事”与整个国家的政治脉搏紧紧相联,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促使读者“深思”。幽默风格《美食家》中关于苏州菜的制作及吃法的叙写笔调从容疏朗、语气轻松闲适、意趣细微琐碎,渲染出一种轻灵幽默的气氛。作者的手法多种多样,以典型化的描写,夸大生活现象中的不合理因素,以真切的心理剖露,显示人物的单纯和幼稚,便是酿造出幽默效果的主要手法。作家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议论性因素,但并不是就事论事的说理,而是属于旁逸斜出的诙谐,更突显作品的幽默感。《美食家》摘录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于朱鸿兴都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美味等我都不交代了,食谱里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代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面一碗。”。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像奥勃洛摩夫那样躺着不起床,必须擦黑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 朱自冶揉着眼睛出大门的时候,那个拉包月的阿二已经把黄包车拖到了门口。朱自冶大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苏州的茶馆到处都有,那朱自冶为什么独独要到阊门石路去呢?有考究。那爿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吃喝吃喝,吃与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凡是称得上美食家的人,无一不是陆羽和杜康的徒弟。经典片段朱自治当然不会提意见罗,偶尔碰到我时也是陌若路人,头也不点,挺着那重新凸起来的肚子扬长而去,像个得胜的公鸡,气得我两肺直扇!更为气愤的是居然有人和朱自治唱着一个调子,说我们的饭店是名存实亡,饭菜质量差,花色品种少,服务态度恶劣!而且说这种话的百分之九十意识都不是资产阶级。有干部,有工人,还有老头老太什么的。我听了很不服,改革才进行了一年多,你们怎么会从赞扬变成反对?两片嘴唇翻得倒快呐!我只好耐心地加以解释:“老太太,少说两句吧,一年前你能到这里来吃饭,还算见了世面!”“世面已经见过了,现在要吃好东西!”老太太晃着几张大钞票:“喏,儿子寄来的,他再三关照我要增加营养,高兴的时候摆弄到你们店里来改善改善。改善个屁,还不如我自己烧的!”“那就自己烧吧,自己烧的东西合口味。”我想起孔碧霞来了,不觉说漏了嘴。老太太火了:“你……你这话像是开黑店的人说的,我能烧还要你们干什么,白养着你们拿薪水!”包坤年挺身而出了:“什么叫开黑店,你嘴里放干净点!社会00的企业是黑店?你污蔑……”我连忙拦阻:“好了。算了算了。老太太,你别生气,这菜如果没有动过的话,我们退钱。”对干部模样的人我就不大客气了:“同志,你是出差的吧?”“对,咱从北京出差到苏州,听说苏州菜名扬四海,你们的店很有名气,特地来品尝品尝,可你们却拿出这玩意儿!”“同志,有这样的玩意儿已经不错了,你的伙补一天才几毛钱?”“咱自己就不能补?现在不是包干儿的时代了,咱花得起!”“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得保持。”“对对,谢谢您的教导,早知如此应该背上一袋窝头上苏州,你们这家饭店嘛,存在也是多余的!”袖子一甩,走了。我叹了口气,觉得这人的资产阶级思想也是很严重的,才拿了几天的薪金制,就这么财大气粗地当老爷!至于我们这家饭店的存在……唉,确实有了点问题。这两年国民经济大发展,农村连年丰收,工人调资定级,干部拿了薪水……那人民币又特别见花,肉才六毛多一斤,五香茶叶蛋五分钱一个,二两五的洋河大曲连瓶才两毛二分钱。许多人都阔绰起来了,看到大众菜摆弄摇头,认为凡属“大众”都没有好东西,“劳动牌”也不是好香烟。我想为劳动大众服务,劳动大众却对我有意见。有人把意见放在桌面上,更多的人是不愿费口舌,反正有名的菜馆多的是,他们的改革本来就不彻底,临时弄点大众菜装装门面的。事过境迁连门面都不装了,橱窗里琳琅满目,各种名菜赫然在焉!他们乘着市面繁荣时拼命地掏人家的口袋,掏得人家笑嘻嘻地,那营业额象在寒暑表上哈热气,红线呼呼地升上去!我们也曾有过黄金时代啊!想那改革之初,营业额也曾一度上升,我还以此教育过管帐的,说他是杞人忧天。隔了不久摆弄往下降,降,降……降掉了三分之一,再降下去确实会产生能否存在的危机!好吃的人们啊!当你们贫困的时候恨不得要砸掉高级饭店,有了几个钱之后又忙不迭地向里挤,只愁挤不进,只恨不高级。如果广寒仙子真的开了“月宫饭店”,你们大概也会千方百计地搭云梯!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