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煮饼,是山西传统八大名点之一,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有着"饼点之王"的美誉,又有"国式糕点绝产"之美称。闻喜煮饼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自古就以香甜可口,酥沙不腻,久不变质而闻名,曾被列为朝廷贡品。
闻喜煮饼始创于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路径闻喜时,品尝到煮饼的滋味,觉得其口味独特、余味绵长。由于此地名为“闻喜”,并且在当地方言中称“炸”为“煮”,于是康熙皇帝将其命名为“闻喜煮饼”。从此闻喜煮饼名声大噪,一直流传至今。
闻喜煮饼,呈鸡蛋大小的滚圆形,外皮沾满芝麻,所以其外观是月白色。外裹一层脱皮芝麻。将煮饼掰开,可拉出几厘米长的蜜丝,便显露出外深内浅、色泽润亮的栗色皮层和绛白分明的馅心。芝麻的清香夹杂在松软的饼皮中,混合酥沙的蜜馅儿,吃起来肉质如枣,汁丰味甜,绵而不腻,酥而不沙,余香不尽。
闻喜煮饼所用之料,堪称得天独厚。闻喜县三季有花,蜜源丰富,蜂蜜上乘;水中含碱,做出来的煮饼松沙而不松散,风味独特,是最好的膨松剂;平原耕地,光照充足,是地道小麦、芝麻产区。这就是闻喜煮饼能传承百年,保持长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鲁迅先生曾在小说《孤独者》中提到“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可见,闻喜煮饼名声之噪已形于名家之笔端。抗美援朝期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与闻喜县委原副书记曾带着两万余盒闻喜煮饼,一同赴朝慰问志愿军战士。如今,闻喜煮饼早已成为当地一张颇具特色的饮食名片,凝聚了数百年来工匠的智慧,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闻喜煮饼有着祥和美满的文化内涵。其形之圆,团团圆圆;蜜丝之长,情意绵绵;芝麻之多,多福多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