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权,于是就让内蒙和西藏联合执政治理西藏,这便成了内蒙和西藏之间政治矛盾的根源。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世达赖喇嘛任命桑结嘉措为第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办事员。他安排了自己的权力继承人后,于1682年去世,桑结嘉措于是遵嘱五世达赖密不发丧的遗愿,利用五世达赖的名义继续掌握教权,与和硕特蒙古汗王分庭抗礼。他还加强了与刚刚兴起的准格尔汗国的联系,以牵制和硕特蒙古的力量。这样,格鲁派势力和代表世俗政权的和硕特蒙古势力间的矛盾便愈演愈烈,以致到最后兵戈相见。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满清政府发觉了五世达赖去世被隐瞒的事情,桑结嘉措受到严词责问,于是他只得呈报事实真相,禀明转世“灵童”早已选定,并按宗教规程进行“供养”。也是在这一年,年近十五岁的仓央嘉措才入住布达拉宫。但是蒙藏之间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因为他的坐床而停止。
1705年,第巴桑结嘉措买通拉藏汗的内侍,企图毒死拉藏汗,不料被发觉,反而被拉藏汗杀死。事变发生后,西藏政局一片混乱。拉藏汗为了一举拿下西藏的控制权,一面委派阿旺仁青为新的第巴,协助他稳定局面;一面派人向康熙皇帝报告第巴桑杰嘉措叛逆经过,并且以六世达赖喇嘛贪恋红尘、不守清规、行为放荡为由,奏请废黜。
康熙皇帝接到奏章后,知道这是拉藏汗与第巴权力斗争的延续,经过再三斟酌,他选派宫内一位精于相术的大臣去西藏察验实情。公元1706年春天,康熙皇帝派遣的使臣抵达布达拉宫,并向达赖喇嘛敬献哈达后说明了此次前来的意图。
后来这位使臣回去禀报康熙皇帝说:“这位大德是否为五世达赖的转世,我固然不知,但从相貌体征看,绝对是一位非凡的圣者。”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对于仓央嘉措尊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屈辱,但是他也只是穿好衣裳从容面对,就像我们今天分享的这首诗歌一样。
过了开花的时光
蜜蜂儿不必心伤
既然是缘分已尽
我何必枉自断肠
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是仓央嘉措尊者和情人缘分尽了写下的自我安慰的诗歌。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了结过,仓央嘉措尊在两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被寻访到,四岁多的时候就被秘密保护起来,从小受佛法熏陶,并且一直学习佛法的仓央嘉措真的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执中这么浅薄吗?如果不是,在这首诗中,他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过了开花的时光,蜜蜂儿不必心伤。”冬天到了,雪自然会落下来,春风一吹,雪都融入大地。鲜花盛开的时候,蜜蜂自然就来了,花落了,蜜蜂自然又到了别处。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万事万物都在顺着自然规律生灭,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什么好伤心的呢?如果有什么伤心的,那就只有我们心里执着的念头。
仓央嘉措用简单的诗句道出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我们所认为拥有的,都是转瞬即逝的。这世间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爱人是我们的吗?爱人之间虽然风雨同舟、身心融合,但是生命终结的时候还是要分离;儿女是我们的吗?我们虽然有着血缘关系,有着难舍难分的骨肉亲情,但它只是我们相守、团聚、互相关怀,享受天伦之乐的一个过程,他们只是经由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世上的独立个体。金钱是我们的吗?虽然我们拼命地赚钱,又想方设法把它花出去,即便在银行里有再多的存款,那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房子和车是我们的吗?不管我们拥有怎样的豪宅、名车,当我们离开的那一天,它们就都不是我们的了。所以,这世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所以,还需要谈什么失去,谈什么伤心呢?
我们之所以会生出许多的烦恼,是因为自己心中放不下。春天已经过去了,如果因为春天的离开而悲伤,夏天也将悄悄离开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如果不能把握住现在,把握住当下,一味的纠结于得失之间,只能徒生烦恼。
有这样一故事:寺院里有个负责清扫寺院落叶的小和尚,每天清晨他都要比其他的僧人们早起。他觉得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着风到处飞舞。小和尚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他头痛不已,于是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起了个大早,摇动每一棵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结果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院子里还是像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古希腊学者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惟一'存在’的是现在。”世间的事物瞬息万变,上一秒和下一秒就已经不同,时间在变,思维在变,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执着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事物,或者是执着于那还还没有发生的事物,让自己徒生烦恼呢?
放下那些自认为的烦恼,忽略它们,那些烦恼最终就会慢慢地、逐一地自行离开。就像冬天过去了春天自然会来,繁花盛开了蜜蜂自然会来,花落了蜜蜂又飞到了别处一样。这样可以感知生活的美好,活在每一个当下。“活在当下”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身边的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仓央嘉措通过这些简单的诗句告诉我们,不必为逝去的事物烦恼,不必为未知的将来忧愁担心。事物来了欢迎,事物走了欢送,这世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既然不曾得到,又有什么好失去的呢?既然没有什么得失,又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既然是缘分已尽,我何必枉自断肠。”仓央嘉措示现给我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自然规律才会身心愉悦,反之,受苦的就只能是自己。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而聚,缘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种下一粒种子,有了阳光雨露的缘,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可是如果没有阳光雨露的缘,种子就只能是种子,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中消失在大地中。
而人与人之间的离合就像天上的云,像水中的浮萍一样,阳光雨露的缘到了彼此相聚,缘散了又彼此分离。聚聚合合,是天地间再自然不过的道理。聚了就聚了,散了就散了,又何必枉自断肠。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四章写到:“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人生天地间,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日升而作,日落而息,一动一静之间,都在依循着天地自然规律。甚爱者,空自费力;多藏者,空自劳心。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因爱而生怨、生恨,这其实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些心中所生的怨恨最终伤害的是自己,它只能让自己不快乐,伤心难过,却不能改变现实。
生活就像一部电影,由一个又一个画面组成,在这些画面里,总有些人事物会离开,总有些人事物会重新进入画面。儿时的朋友如今还剩下多少?十年前还曾一起吃过饭的朋友今天又在哪里?变换之中,聚散之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恒常的,又有什么好执着的?
世间没有什么是恒常的,只有不执着,没有分别的生活在当下,才能远离烦恼。缘来的时候接受,缘散了由它去吧,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惟有遵循自然规律,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样才会有春夏秋冬的四时运转,才会有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的物换星移,才会有聚散穷通、悲欢离合,也才能构成一个生机无限,多彩多姿的世间。
关注“格桑拉姆”,在文字中行走!